“稻米人家”社区活动 音乐、图画诉说种稻人故事

撰文: 温钊榆
出版:更新:

老一辈都喜欢说:“人是铁,饭是钢。”意思是米饭能补充能量,有如把易锈的铁炼成钢。香港也曾有优质本地稻米,元朗齐眉丝苗质感软韧,有咬口、入口软滑,是古时皇帝的贡品,后更外销美国。后随着香港经济转型,种米的农民逐渐减少,元朗丝苗在70年代绝迹,从此成为绝响。

元朗出产的齐眉丝苗,由于农业息微,已绝迹香港,近年不少人学习种米,希望为本地米续后。(张浩维摄)
剧场工作者谭孔文希望,透过设计一系列工作坊,让参加者用艺术方式介入讨论。(张浩维摄)

“稻米人家” 为种稻的人说故事

“种米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行为,我们从远古便开始种米,但随着科技的进展和城市化,人们渐渐远离了这个状态,我们希望“稻米人家”的活动能带参加者回归大自然,感受最原始的状态。”浪人剧场创办人及艺术总监谭孔文在策划由康文署主办的社区文化大使计划时,决定以“稻米人家”为主题,用艺术回应香港稻米这段历史。

香港人每日离不开米饭,金灿灿的熟成稻米田却是陌生的景色。(张浩维摄)
长春社的生态导赏员为参加者介绍稻米的工序。(张浩维摄)
“稻米人家”参加者无分年龄层,人人都可享受自然和艺术。(张浩维摄)
废弃的纸筒填充了薏米,形成一个仿傚雨声的敲击乐器。(张浩维摄)

全港招募成员 跨界别年龄

社区文化大使的参加者由全港各区公开招募,年龄层广,主要以亲子为主,但长者也有不少。加上客观考虑,浪人剧场是一个表演团体。社区文化大使的参加者由全港各区公开招募,年龄层广,主要以亲子为主,但长者也有不少。

手做乐器 田边写生

大会邀请声音设计师李宝瑜担任手做乐器演奏班导师,教同学自制Rainstick(雨声器)演奏自创歌曲“一碗饭”。“Rainstick,顾名思义它的声音和雨水很相似,是一种敲击乐器。我们教参加者用光管的纸筒,用竹签戳出螺旋型的轨道,再塞上薏米作填充物。摇晃时薏米在管内流动,会发出“沙沙”的摩擦声音,有如雨点落地时的声响。”近10名参加者在稻田边晃Rainstick,犹如为稻米浇上丰饶雨水。

参加者石婆婆表示重遇农田,感觉亲切。(张浩维摄)
参加者在稻田边写生,纪录丰收景象。(张浩维摄) 新增内文模块

“我们没有能力种一手好米,更加要感恩种稻的农夫。”写生活动导师,广告牌画师、绘景师姜志名说。他教的技巧不多,学员学懂运用色块、线条、质感的基本技巧便可,稻米颗粒很小,稻田却很大,要呈献在画纸上,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感受的能力,尽量放慢节奏,用各种观感阅读大自然:阳光的炽热度、禾花雀在啄食米谷等都是作画的素材。

塱原出产的本地丝苗糙米米香饭软,粗茶淡饭也是一种享受。(张浩维摄)

食一锅本地丝苗米

“米饭是中国人的根,这个根,即使是高度城市化的香港也有保留。”计划活动包括参加塱原生态导赏、在稻田边进行音乐创作、写生等, 参加者午饭时特意准备了一锅港产塱原丝苗糙米,用五感感受中国人的根性。

《稻米人家》合家欢互动音乐剧场 总结演出及展览透过“不插电音乐概念”演绎“元朗丝苗”-这个曾经极具香港特色的行业,以唤起香港家庭对“绿色生活”及“质朴生活”的追求。

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六)时间:下午3时地点:香港文化中心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