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下】防沙士自杀潮再现 政府切忌忽视心理卫生危机

撰文: 吴东伟
出版:更新:

每年的“5.1”劳动节,世界各地的打工仔都会发起游行示威,争取劳工权益。但今年有所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争取劳工权益的声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与惶恐,摆在一众打工仔眼前的,不再是薪酬待遇的问题,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承接上文︰【精神健康.上】失业潮恐再重临 打工仔该如何自保心理卫生?

各私营场所也加强清洁。(资料图片/高仲明摄)

疫情下求助人数跌 情况反常不容小觑

香港精神健康议会召集人陈仲谋医生指出,香港人经历沙士一役,对资讯的警觉性较高。加上现时网络风气不佳,充斥各种假消息而致人心惶惶。他担忧,若负面消息进一步增多,会加重市民的忧虑感,小则可能患上“适应性障碍”,大则可能衍生“创伤压力症”。

每当经济下行,市民生活难免受到影响,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于2003年进行一个有关《经济困难对香港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影响》意见调查,进一步了解经济低迷与诱发市民精神健康困扰的关系。从结果可见,有34%受访者表示有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同时有高达五成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患有中度或强度的抑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市民极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困扰,绝不能轻视个人心理卫生状况。

可是,当我们知道情绪健康问题流行于经济逆境中,却不代表市民乐于主动求助。曾展国指出,回顾今年首三个月的求助数字,发现相关求助个案只有65宗,占整体求助不足一成半,相较于上年度呈明显跌幅。或许,从数字上,这可能反映港人的精神健康有所改善,应值得欣慰。但曾展国不敢苟同,反而对情况感到担忧。他解释,由于本港去年至今先后发生反修例运动及新冠肺炎疫情,市民的情绪受到双重打击,故求助数字理应有增无减。加上所有类型的求助数字均呈跌幅,担心市民会否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抗疫,反而忽略关注个人精神健康。

曾展国批评特区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未有针对精神健康治疗。(黄宝莹摄)

程志刚亦表示,察觉到近期接收的求助数字呈跌幅,并认为这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有关。他解释,由于现时疫情严重,很多市民害怕感染,选择留在家中,尽量减少外出,但坊间提供的辅导服务,大部份都是“面对面”,纵然市民饱受精神煎熬,碍于疫情,经过权衡后,不少人或会放弃辅导机会。再者,现时百业萧条,不少求助者担心辅导服务收费昂贵,故经济气氛低迷下,市民变相减低求助意欲,倾向节省此笔开支。

其实,学术界早有诸多数据,指出失业率与情绪病有正关系。例如在犯罪学中便有一个说法—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轻生率也会上升一个百分点。故经济萧条对人们,特别是穷人来说,可以是致命的。

新冠肺炎为市民带来的,又岂止对病毒的恐慌,更多是对未来难以掌握的不安感。海啸式的结业潮和裁员潮涌来,打工仔为生计愁苦,但这并不应该成为轻视精神健康的理由。情绪病被视为都市头号杀手,当市民深受精神困扰,绝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寻求协助的机会。

经济困境如滚雪球 就业不等于解心结

当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流出,这对在职的打工仔而言,怎可能不感到惶恐不安?他们或多或少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位被裁员工,遑论正处于失业状态的打工仔,他们所遭受的压力更是难以估算,皆因何时能够重返职场,实在是遥遥无期。故此,近期出现多宗因失业而轻生的事件,正好告知社会各界,失业者的精神健康不容乐观。

程志刚慨叹,先前两次的危机经验,都未有为港府带来任何启示,包括认真看待社区精神健康预防工作。(黄宝莹摄)

“最近两个月,我的情况很糟糕,几乎每天在家里都会与太太争吵,情绪十分压抑,仿佛所有事情都与我作对。”泉哥摇头慨叹。他向记者透露,遭到解雇后,便与太太坦承状况,盼能得到对方谅解。可是,泉哥得不到关心,更经常遭到太太不友善对待,例如“冷言冷语”,他曾要求太太为他煮面,太太却毫不犹豫便拒绝,更反问“你不是连煮面的能力都没有吧”。泉哥说,太太的“冷嘲热讽”是在惩罚他失去工作,无法再负起养妻活儿的责任。

泉哥的经历,又岂会是孤例。程志刚向记者透露,早前他曾接获多宗失业求助个案,发现在疫情肆虐下,求助者比以往更容易出现滚雪球式压力,即失业者由最初的经济压力,慢慢延伸至其他方面的压力,雪球愈滚愈大。

他说,像泉哥太太般的家庭主妇虽然不用上班工作,但日常生活中也承受很多压力,包括要扮演“家庭守门员”的角色,例如担心丈夫失业而家庭开支不够,忧心口罩及消毒用品缺货,这都会增添生活压力,从而加剧与家人的摩擦和不愉快,故他呼吁家庭成员之间应多沟通,尽可能在逆境下互相体谅。

曾展国批评特区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未有针对精神健康治疗,因为政府过于狭隘地理解公共卫生概念,忽视了心理卫生也是其中重要一环,误以为处理了经济问题就能解决精神问题。曾展国从事辅导工作多年,他认为生活压力并非完全由经济因素主导。过去一年,港人面对重重困难,经历社会运动与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对相关议题都持不同意见,更会引起激烈争吵,故他质疑政府不可能单靠解决经济问题,就以为能处理好社区精神健康问题。

曾展国批评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未有针对精神健康治疗,因为政府过于狭隘地理解公共卫生概念。(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世界卫生组织早前有提醒,社会及政策制定者在肺炎疫情肆虐下,很容易忽视社区精神健康,全面应对措施不单包含疾病防控,还需充分意识到社会的精神健康需要。故此,政府纵然推出了两轮“防疫抗疫基金”,冀藉“撑企业”来“保就业”,可是,市民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无法单凭“保就业”便可痊愈。或许对很多正在经历失业的打工仔来说,当前需要解决的,便是向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他们所遭受的情绪困扰,并非完全与金钱挂钩,皆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已经延伸至其他层面,包括夫妻相处不和谐、与父母或子女反目成仇,甚至自我效能崩溃等。

补救策略未能到位 加强支援求助有门

根据社会福利署的数字,3月份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个案数字较2月份增加2017宗,环比升幅为0.9%。其中因失业而领取综援的个案达14,647宗,单月增幅达10.9%,超越2003年沙士时期水平。是故,这次疫情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绝不亚于沙士时期。这为特区政府拉响警号,必须认真看待失业问题,并及时提供适切服务,包括情绪辅导,以免当年沙士时出现的失业自杀潮再度降临。

可是,特区政府纵然经历过沙士疫情和金融海啸两次大规模的精神健康危机,并不代表能汲取教训,并作出改善。例如在2003年爆发沙士期间,由于经济出现大幅波动,部份人因未能短时间内接受,故产生了自杀念头。当年的自杀率更创下历史高位,平均每十万人中,便有18.8人自杀,总自杀人数达到1,238人。然而,先前出现的社区精神危机,实际上带来了何种警告?

程志刚慨叹,先前两次的危机经验,都未有为港府带来任何启示,包括认真看待社区精神健康预防工作。他指出,“防患于未然”是精神健康治疗一贯的观点,也是杜绝出现精神健康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可是,特区政府不太重视精神健康,推动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步伐颇为缓慢,很多本可预先准备的工作,目前都统统缺位。

程志刚认为,政府有关精神健康治疗教育的资源长期不足。(资料图片/黄宝莹摄)

他解释,教育手段往往是最根本有效的预防措施,惟特区政府在过去甚少在相关方面耕耘,有关教育的资源长期不足。例如在疫情下指导市民如何保持心境健康的教育文章,至今仍是寥寥可数。政府投放大量资源呼吁市民勤洗手,然而,却较少看到政府提醒市民在疫情肆虐下应关注情绪问题。他特别提到早前坊间出现的“抢米潮”,批评政府只懂澄清库存白米仍然足够,以劝阻市民不要盲目跟从,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尝试去理解为何市民会担忧粮食不足。

此外,他呼吁政府考虑投放资源,教导市民如何保持正向思维,减低焦虑感。他建议政府不妨主动行几步,宣扬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并反思如何重回“预防胜于治疗”的轨道,借前车之鉴,不要等到意外发生才临急抱佛脚。

至于在推广工作上,现时经济萧条,市民会担忧心理辅导服务收费高昂,可能选择放弃辅导。程志刚指出,现时不少辅导机构都获得慈善机构支持,可以免费向有经济困难的市民提供辅导服务。然而,非政府部门的营运开支有限,相关资讯往往较难传递到市民手中。故政府作为最大持份者,他希望政府可以主动在宣传推广上协助非政府组织,代为向公众告知相关资讯,好让市民能“求助有门”,别再因经济压力而讳疾忌医,这也侧面反映出,目前服务严重依赖非政府组织的弊端。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刺针》于2月份连续刊登三篇文章,指出疫情衍生的精神问题或比疫情本身的伤害更大,并强调在处理疫情衍生的精神健康问题方面,基层医疗的角色举足轻重。这些文章均引用了沙士时期的研究,提及不同群体在大型传染病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疾病的风险率,并呼吁各国要及时制订精神健康应对措施, 以免错失补救良机。

现时经济萧条,市民会担忧心理辅导服务收费高昂,可能选择放弃辅导。(Getty Images)

反思基层医疗角色 加强精神健康服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抗疫的不同阶段,政府与社区代表均有需要共建精神健康应对指引。然而,回看本港情况,政府对受新冠肺炎影响的精神健康情况关注并不足够,大部份的精力都放于疾病防控,忽略了社会的精神健康需要,遑论讨论如何动用基层医疗资源,纾解社区心理卫生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属下疾病预防控制局于1月底正式向全国各省市的抗疫小组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示全国各地政府有责任动用基层医疗资源来满足国民心理卫生需求。该份文件明确指出,精神健康工作也属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并要求各地透过等级分流模式,将不同群体按需求性作标示,从而提供相应的精神健康服务。港府在处理受疫情影响的精神健康工作进度缓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多月,惟大部份的精神健康援助服务都是由坊间的非政府机构提供,除了显得政府力度不足,更反映政府没有尝试扮演统筹角色,进一步利用社区支援功能,助受情绪困扰人士融入安全网。

失业潮进一步涌来,特区政府“保就业”的方针或许没错,但这并不是轻视精神健康的理由(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本港提倡基层医疗多年,一直对健康服务采取“重预防、治未病、早治疗”的原则。可惜,正如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韩卓妍指出,本港在发展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讨论文件中,一直都没有将精神健康服务纳入其中,各类有关精神健康服务的报告,甚少探讨基层医疗在精神健康服务的定位角色。

失业潮进一步涌来,特区政府“保就业”的方针或许没错,但这并不是轻视精神健康的理由。加上本港早近二十年经历过经济危机,同样衍生出失业自杀潮,政府应汲取教训,认真检讨如何改善应对。特区政府能否把握今次危机,认真反思近年于精神健康范畴的不足,将是抗疫防疫的重要工作。

相关文章:

【抗疫基金.上】被抗疫基金遗忘的一群 艺文界合力自救渡难关

【抗疫基金.下】政府滴漏思维无助纾困 可借鉴台湾失业援助制度

【新冠肺炎】失业潮或再重临 政府有何应对措施?

上文节录自第21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5月4日)《今年的劳动节愿望:保就业 保身心健康 》。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