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珠宝设计师罗启妍:从白手兴家说起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脚踏一双鸳鸯鞋,身上总是“珠光宝气”,穿梭于时尚名都兼文化重镇之间,那是罗启妍予人的既定印象,这形象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意义─她是首位将中国美学结合珠宝设计的人,也是在黄金钻石与人造宝石之间架起桥梁的人,在珠宝设计中引入半宝石元素。这些创意之作也把这位经历过家道中落的小个子女子推上国际设计舞台……
在最新出版的回忆录《罗启妍的设计人生》中,罗启妍细道个人大半生的一场跨文化之旅。珠宝,就像文化历史一样,盛载斑驳的过去和沧桑,罗启妍从跌宕中,一步步建立个人的殿堂;背后,有个卑微的心愿,隐在她的名字─启妍之中,意味着:开启一切的善与美!
文:马霭媛 摄:黄舒慧

罗启妍不但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也是历史及文化学者,拥有多个第一的名堂—她是首位创作中国颜色半珠宝首饰系列而打入欧美和日本市场的华人珠宝设计师;也是全球首位获伦敦设计名校—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委任的跨文化客席教授。

罗启妍家中收藏不同的画作与古董。

在罗启妍的回忆录中,序幕是一个动人的场景,也是改变罗启妍一生的经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道中落,由香港远道而至纽约大都会,在时代公司当公关助理的罗启妍,天天沿五十七街走,至第五大道左转,沿途名店林立,她就像电影《珠光宝气》中咬着面包凝视名店橱窗的柯德莉夏萍,天天经过,天天仰望,带着自己设计的珠宝首饰,一心要在珠宝界闯出名堂。终于,有一天,获名店卡地亚(Cartier)赏识,要了她十条项链。

罗启妍说,当年这段她走了数月、向不同名店推介自己设计的珠宝的路,奠下了她人生的轨迹。那时,纯粹是为生活,每月工资扣税后只有130美元。生活拮据,她本来在香港文华酒店当公关,经介绍去美国打拼。启行时,她身上带着一大袋古老的金属和玉雕饰品,都是她在香港嚤啰街和荷里活道搜寻,以及跟古董专家交流切磋时买下的珠宝,还有仅存的5,000美元。

罗启妍的成名作品,是用半宝石设计和搭配的颜色珠宝,她留意到外国人都爱真宝石,或者就是玻璃等假珠宝,她于是发挥其对珠宝设计的慧眼和胆识,古物今用,把赋予历史价值的,有二千至五千年历史的古物,变成富现代感、适合日常生活佩戴的首饰,打开珠宝设计新一页。其后,英、美及日本的名店和百货公司,都有罗启妍的珠宝专柜,是真正的冲出国际。

令罗启妍最感自豪的,不是外界赞赏她的功业,而是她赋予珠宝的内涵,打开“珠宝设计的中间路线”,被誉为“把历史戴在身上”,“负担得起的奢华”。

这天,到访罗启妍半山的家,一入屋便像抵达一个小型博物馆,罗启妍个人品味大观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她的颜色珠宝陈列柜,客厅则放置了后现代家具和装置,都是大师级如Thomas Heatherwick、Hans Wegner的杰作,墙上的画来自名家郑仲斌、邱志杰,也是她的好友,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段彼此交谊的故事。

赏珠宝研家具 历史启蒙了她

罗启妍在英国剑桥大学念中世纪英国史,后来转修精彩的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历史,开启了她的视野和眼界,她对鉴赏珠宝、研究家具,以及收藏宋代青白瓷和白瓷器具的兴趣,都源于历史的启蒙。

话匣子一打开,我们便进入现场观赏和导赏环节。她取出心爱的半宝石设计系列,细意介绍,当中有战国至唐宋,以及来自中东的古玉宝石,如琥珀、玛瑙、日本贝母、珍珠、蜻蜓眼石,价值由几千至几十万元不等,全都注入罗启妍的心血。

“颜色宝石,夸张点讲,是我始创,像这条由两块断掉的玉璧组成,大小相等,有一块不见了,但我把它变成项链图案,这样便变得时麾,古物新用。”在罗启妍回忆录中文版的封面便见到她戴着这条引以自豪的经典作品。

谈到运用编绳设计于珠宝创作,是她个人风格的关键元素,又和一段她醉心的丝路历史有关,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去寻宝。

“我爱研究丝路,好多设计反映中西交流的面貌。绳结从中国至印度到中东,沿古丝路一路承传,去中东伊朗、叙利亚,到丝路终点威尼斯,都见到绳结图案,在威尼斯公爵府邸八个窗都有这图案。绳结既传统又现代,中西方都接受,是最得人心的设计符号,我不少设计都爱用。”她说。

继续阅读:【专访】珠宝设计师罗启妍: 要把历史戴在身上

上文节录自第19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月20日)《专访珠宝设计师罗启妍: 要把历史戴在身上》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