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丑闻.影评】故事节奏纷乱 仓促回应#MeToo时代
每一年的秋冬都是电影冲击奖项的重点档期,《爆炸性丑闻》(Bombshell)步调极快,12月初在美国举办了小规模放映,获得不错的口碑后,月中即全球铺开,正式开始了进军颁奖季的宣传。电影故事取自真实事件,福克斯新闻台主席及行政总裁艾尔斯(Roger Ailes)原本是传媒大亨梅铎重要的老臣子,在2016年被前女主播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控告非法解雇及性骚扰,福克斯聘用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继而发现至少有23名女员工受害,梅铎在2016年秋天解雇了艾尔斯,与卡尔森达成了二千万美元赔偿的庭外和解。
撰文︰寇斯珮
艾尔斯在2017年5月去世,电影公司立刻宣布要将这故事改编为电影,彼时#MeToo运动还未达至高潮,荷里活金牌制片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还未被正式控告,《爆炸性丑闻》算是走在浪潮之前。电影的台前幕后充分显露了冲击奖项的野心,查理丝花朗、妮歌洁曼、玛歌罗比三位影后级演员联袂;导演积路治过往也拍过不少政治讽刺电影,前作《荷里活黑名单》口碑一片叫好;编剧查尔斯兰道夫(Charles Randolph)凭借前作《沽注一掷》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入场前的最大疑问,或许是这样具备即时效应的题材会否难度太大?它能否真的呈现足够的戏剧性又不违背事实呢?
电影选择从2016年总统大选前的电视辩论开始讲起, 查理丝花朗饰演的梅根凯莉(Megyn Kelly)是福克斯新闻台的当家台柱,却因与候选人特朗普在女性问题的争执陷入困扰,在这段时间内,她愈发强烈感受到福克斯新闻台对女性的不公。也是因这样的导火索,凯莉其后与妮歌洁曼饰演的卡尔森有了联系,成为福克斯新闻台性侵事件的关键。
积路治在电影中随时打破“第四面墙”,让戏中人直接与观众对话。他们的台词充满荒诞色彩,时不时嘲弄美国的政治现实,格局像一出处境喜剧。不过,演员的妆容与表情与真实人物颇贴近,编导们始终希望电影具备现实要素,让观众意识到故事真的发生在这个传统的美国老派新闻机构。
影片的前半部份着力讲述内因,详细展示了涉事人物的为人,他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事务及困扰。这部份细致而精彩,演员们的发挥可圈可点,剧本的嬉笑怒骂与严肃叙事交替,节奏把控极佳。观众由四位主要人物的生活片段开始掌握了福克斯新闻台的真相。在这里,女主播必须穿着短裙,直播时候摄影机毫不掩饰地对她们的长腿录影,艾尔斯更是随时可以疯狂暗示女主播为他提供服务,员工们对此不敢发声,只能默默忍受。可惜的是,剧情在慢慢进入纠纷与诉讼环节之后有些失控,故事线在不同派系和人物之间摇摆,叙事琐碎,人物所依托的戏剧主线似乎也消失了。
这或许与剧本的创作过程有关。福克斯新闻台的工作人员愿意匿名提供一些资讯,但高层及背后的梅铎家族一直不愿回应。《爆炸性丑闻》的绝大部份内容都建筑在受害者和员工们的口述证词上,却没有管理层的视角。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此震动行业及社会的丑闻,管理层几乎唯有三缄其口这条路可走。电影中后段的纷杂,也因为无法提供电视台一方的视角,令故事陷入节奏混乱之中。《爆炸性丑闻》的后段彻底成为一部幻灯片电影,在不同场景之间切换,提供极为碎片化的信息。因为事实也是如此,梅铎炒掉艾尔斯就是为了让事件平息,让公司与艾尔斯划清界线,让公众和传媒无法追问详情。
《爆炸性丑闻》不只是电影,它本身即是历史的一部份。我们也会怀疑它来得是否太早太快。现实中,卡尔森已经开始再次接触福克斯新闻台,希望他们解除封口令。若有机会获取更多资料,《爆炸性丑闻》的剧本显然会更加扎实,观众也能了解到更多真相。当我们讨论这些为职场女性平反的电影—《爆炸性丑闻》是#MeToo时代第一部真事改编电影—它们的制作进度能赶上社会浪潮变革的速度吗?还是真要再等二十年,相关人士皆作古之后,才可以真正制作出严谨全面的作品呢?
巧合的是,秋天正式运营的Apple TV+串流服务,开台剧《晨早直播室》(The Morning Show)也是一部涉及#MeToo事件的作品。这部剧虚构了一家电视台、一个晨间电视节目,和一位侵犯女性的主持人。它与《爆炸性丑闻》的不同之处是,采用极度狗血的故事情节和七情上面的表演方法表现#MeToo时代的办公室政治,抛开所有包袱之余,竭尽全力制造话题。
怎样才是反映时代的好作品,或许不同层面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吧。
更多《香港01》周报影评:
【复仇母亲.影评】中韩“打拐”电影比较 人人受害VS人人加害
【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谋杀案.影评】推理故事拍成美国社会缩影
上文刊登于第19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月6日)《《爆炸性丑闻》仓促回应#MeToo时代》,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