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新地标拔地而起 北京有个“新宇宙中心”
早十年前,有朋友说住在望京之时,感觉还有点远。但近五年,随着望京SOHO落成,大量创业公司及新科技企业进驻,这里发生的变化,成了中国新资本时代,人流和城市发展的缩影。面积16平方公里、总居住人口超过50万,如今它犹如北京的“独立王国”、“城中之城”,更重要的是,它亦像当年美国的加州一样,吸引着寻梦的众生。
这里地势偏高,上风上水,但不像老城中的井字结构,道路歪斜,容易迷路;外企曾经为王,如今新地标拔地而起,构筑互联网巨头的要塞,成为创业及中产阶层以至明星们的新乐园。房价平均达到七万元人民币一平方米,而生活自成一体。
过往说望京远,但现在望京人不无自豪地说,他们不假外求,活在这个带未来感的城中之城,共同推动和见证了那个传说中“新宇宙中心”的兴起。隐忧不是没有,这一波创业潮能维持多久?望京SOHO卖掉象征什么?但目前看来,都挡不住梦想成为望京一份子的大潮。
协力:刘大土
人在北京,首要认出东南西北。搭出租车不说门牌地址,要说长虹桥东北角往南过200米下车。一切以故宫天安门作中心点的话,有了东南西北的城区分野。望京在北京城的东北面,在往首都机场的路上必然经过(别忘记刚开了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南面)。而望京今天给北京的冲击,在于它自成一体,可不依附于这种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地理概念。因为好大程度上,你走进望京,不用出来。要出差,直接到机场。返北京,比到市中心快半个小时就到家。
望京地势略高于北京主城区,但从历史上很难看出这是一块上风上水的宝地。明清以来,它曾是驿站、哨所、军营、村落和进京桥头堡。事实上,今天北京的潮点,像三里屯,过往确是郊区。望京也只能是一个皇帝往东出行后,回城途上远望京师的小高坡。
漫漫岁月中,整个区域人烟稀少,实际占领者是野生植物。1949年后生长的主要是花椒,所以有称为“花椒地”。1984年,这里才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404路。三年后,为缓解大山子和798厂区(如今已成知名艺术文创区)的居住压力,北京市政府对望京重新规划。城开集团拿下了第一块地皮,建造了第一批住宅区,根据谐音命名为“花家地小区”。中央美术学院(下称央美)其后的迁入,也让它有了“画家地”的别称和艺术的DNA。至此,望京才正式进入城市化进程,以及北京总体的发展视野。
由旧“睡城”到新地标
很长一段日子里,望京只是“睡城”:因房租廉价,大量“北漂”(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租住这儿,早出晚归。这里的生活一度乏善可陈,“睡城人”唯一可逛的商场只有还有点距离的燕莎望京购物中心(北京较早出现的购物中心)。前苏联建筑风格的宿舍楼,连绵的低矮群房,连同坑洼道路和流动摊贩,塑造出有如城乡结合部的基本景观。
简言之,当时的望京,远不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名字。住在望京,就如传说中这地点名字的由来:远远望着京城轻叹。
真正的巨变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望京开始释放独有气运。第一批受益者,除了原住在“皇城根”下的拆迁户,还有不少在北京留学或经商的韩国人,他们因就近韩国大使馆和本国企业选择这里,也因为手头较宽裕又洞察房产市场先机,大量购买新公寓—后来证明是一笔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因公寓的多功能用途,有的用来住,有的开工作室、训练空间,那座面向机场高速公路的显眼大楼,也变成一种新时代创业及生活的起动地标。
至2006年,全北京21万韩国人中,望京就占七万,韩国餐厅和服装店也如春笋涌现,是名副其实的北京“韩国城”。我也是这阶段初初走进望京,因为是新建区,街道规划好歹相对“四正”,和其时出现的朝外SOHO、SOHO现代城等,成为新世纪北京新城市化的标志。
2010年代,定位为“高端国际化科技商务创新城市综合体”的望京,好像格调有了提升。在此之前,西门子、摩托罗拉、三星、奔驰(平治)等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斥资兴建它们在中国的总部大厦,为望京增加了可明确辨识的现代建筑群(例如奔驰总部顶的巨型旋转logo),也让出租车司机有路标可循。不过,不是每间外企都能分享到中国式风水的红利。诺基亚一度停产,摩托罗拉更倒闭收场。但它们进中国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有人退出,有人赶赴。此时,在北京布局甚广的本港上市地产公司SOHO中国下了一招大棋,邀请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操刀设计三峰鼎立的“望京SOHO”,三座外部装饰着不规则铝板的建筑,远看黑白相间,像帆船或天外飞来的异形物,和在市中心的银河SOHO一样,极具科幻感。但望京SOHO之于望京意义又有所不同,它以新地标的姿态,宣告了望京更新的创业公司埋堆时代的到临。该建筑于2014年建成,两年后,哈迪德逝世,但望京的新生正同时爆发。
的确,望京SOHO是从首都机场进入北京市区路程中第一个地标性建筑,关于这里风水好坏的讨论,从建成后延续至今。其老板潘石屹曾在微博宣称:“这里风水好,适合互联网公司发展。”更晒出所结识的风水大师。但其开间格局,最初吸引的只能是中小公司。其中有早期的婚恋网站百合网与交友类App陌陌,两家公司后来成功上市,似乎印证了潘石屹的预言。只可惜,数年后或亏损严重,或流失大量用户。
今年年初,一家名为“神棍局”的自媒体发表一篇热门文章:《北京望京SOHO风水大局,互联网“滑铁卢”?》该文列举了小蓝单车、熊猫TV等案例,称异形建筑气运难以持久,注定会让入驻公司到中后期遭遇挫败。文章广泛流传后,导致不少公司退出望京SOHO。潘石屹对此恼羞成怒,最终诉诸于法律,顺带警告互联网界:“不相信风水,不愿意来,你们就别来!”
但其实,这些风水舆情并没有太多影响后来者,这里还是继续吸引着创业者、已成功融资公司及内地已成熟的科技公司入驻。只不过最后的反讽是:最新消息传来,潘石屹自己可能要变卖望京SOHO。
由中关村转向“宇宙中心”
肥皂剧无法打破中国互联网人对望京风水的痴迷。一家名为圣耀互动的游戏公司的总裁认真研究后发现,从地图上看,从阜通东大街到花家地街的道路规划,像一个巨大的安卓(Android)机器人。话虽调侃,但反映出某种普遍认知。愈来愈多互联网巨头进入望京,迄今为止,当中知名的40家,其总市值已超万亿元人民币,包括阿里巴巴、美团、优步、高德地图、触控科技等,它们形成集群效应,让望京变身“扫码街”(互联网应用竞争激烈,为了推广扫码下载某些应用程式,这里有极多推广人员在街上鼓励路过者扫其码),一跃成为北京“第二CBD”,并超越旧有在城西的中关村-五道口,成为“新宇宙中心”。
“新宇宙中心”这个流行于网络的称号,最早源于北京城西五道口商城上的U-CENTER字牌。其暗含的意思大致包括:密集的现代化建筑群、成熟商圈和配套、繁忙的交通、密度高且多样化的人群、多元生活场景—简言之,繁荣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体,并有支柱产业支撑。昔日中关村-五道口以中国第一代IT闻名,因近清华北大,有广大的学生及创业群体,软硬件都独步北京城,但规划应变不如望京,也没跟上互联网迭代的速度—如果说网易、搜狐、新浪等一度在中关村立足的公司代表的是中国互联网江湖的诸侯割据时期,那么,望京的新型互联网公司,则宣告战国时代来临。
资本在搅动和塑造“新宇宙中心”。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自内地最大电商阿里巴巴,它在“杭州+北京”的双城战略下扩张,2016年先后收购昆泰嘉瑞中心和绿地中心三号楼,又斥资近69亿元人民币在望京北部朝阳区电子城建造新总部,并带来超过12,000名员工,就像在热锅里洒下无数饺子,带动了周边产业和配套。餐厅、医院和教育机构接连出现,商住楼盘也因此再度涨价—该区域的望京府均价已达八万元人民币一平方米,而十多年前,这块地皮几乎无人问津。
望京地标因此再次升级。如今,这里除了外企总部大楼和望京SOHO,还可以看到“望京第一高楼”绿地中心主楼“中国锦”、以水晶灯笼闻名的保利国际广场、美食街区麒麟社和面积七万平米的望京中央公园,公园周边还将出现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操刀的望京凯悦酒店。面貌的巨变激发一种对比想像:它看来又不像矽谷那么geek(闷蛋)了,有财技和资本进驻变身之后,望京会成为北京的小曼哈顿吗?
很明显,在成为曼哈顿之前,它首先成了觉醒的“不夜城”。毋须担心在歪斜交织的街道迷路,24小时通明的写字楼就是一座座灯塔。常年加班的互联网从业者,演绎中国“996”(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的励志故事。而在早晚高峰期,站在望京SOHO高层,透过玻璃窗,可看到望京地铁站出入口群蚁蠕动的情景。
对有住房购买力的中产阶层而言,望京意味着新生活乐园—邻近首都机场,地铁14、15号线和数十路公交线路令出行十分便捷,而超市、新鲜水果店、休闲娱乐场所等齐全配套,让生活系统自成一体。在面积广大而交通拥堵的北京,这样层次丰富、自给自足的区间显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甚至引来众多演艺圈名人前来筑巢,为望京增添了“明星家园”的标签。王菲、马伊琍、冯小刚、徐峥、张涵予、林更新等明星都在望京置业,投资或用作第二、第三住所,他们偶尔闪现的身影,让秘密潜伏的狗仔队和邻居们兴奋不已。
抛开商务区的严肃和高压,望京能吸引新创业人士,还因为终于有潮点的出现:你可以在央美场馆看场展览,在中央公园内锻炼或举办野餐派对,在韩国街区吃一顿据说“比首尔还正宗”的韩式料理……坐在麒麟社的CUP ONE咖啡馆,不仅可看到哈迪德的大作,还可能收获许多当代故事:最新的风口和动辄百亿的投资、一夜暴富的神话和输家的悲惨结局、巨头收购动向和新公司的崛起、知名大佬和高管们的绯闻……掺杂着PV、KPI、BP等术语,令人感到切切实实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而自己就身在风眼之中。
继续阅读︰北京望京成“创客梦工厂” 打造中国版矽谷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李照兴的文章:
上文节录自第19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26日)《首都新地标拔地而起 北京有个“新宇宙中心”》,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