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给你一个无线充电的世界
手提电话要充电,在以前会有不同的电线,不同的插头。后来USB普及,不少电线和插头都变得相容互通。时至今天,有智能电话又再走前一步,不用电线或插头,只须放在充电座之上,绿色的电量棒就会缓缓上升。不止电话,愈来愈多科技产品都引入无线充电,不用再拖着长长的尾巴,简单、方便。但可能令人意外的是,应用看似崭新,背后技术却相当老成—诞生于1831年的电磁感应。
从前有一个英国人,名叫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虽然他“输在起跑线”,家境草根,父亲是个铁匠。但法拉第成长时期,负责送报纸,在印书店打工,也因此能够阅读不少书本,其中对电学尤感兴趣。
当法拉第还是十来岁的时候,丹麦科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已经发现了电流会影响指南针。法拉第猜想,可能磁也会影响电,两者关系双向。于是他花了多年时间做实验,最后在1831年的8月29日,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来电流改变会产生磁场,磁场改变亦会反过来产生电流。
虽然要到后来的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才发展出完整的电磁理论,但法拉第的贡献斐然,用来表达电磁感应的方程式,甚至以“法拉第定律”为名,以兹纪念。
电能生磁 磁能生电
近年智能电话等科技产品,纷纷推出无线充电功能,借用的就是法拉第的智慧。原理其实很简单,充电座内含金属线圈,当电流经过并且震荡之时,就会在附近空间产生震荡的磁场。放在附近的电话亦都内含金属线圈,震荡的磁场会在线圈产生电流,为电话充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电转换成磁场,再隔空为电话充电。
法拉第早在185年前已经发现电磁感应,但为何到近年才大派用场?关键之一在于物料所限。现在细小的金属线圈,已经能震荡频密,产生足够磁场和接收电流,比起法拉第年代的实验好得多。无线充电是不少创新科技的发展方向,悬浮充电、圆柱体设计,款式日新月异,业界亦制定了统一标准Qi。
朝向无线 有赖三大优势
在美国,不少星巴克咖啡店都提供无线充电服务。在英国的麦当劳,也不难找到无线充电器。向来广受欢迎的宜家家居,推出愈来愈多的无线充电产品,智能手机放到上面,即可充电。虽然距离一远,充电即会减慢,但无线充电座可以一次过为多个产品充电,比起插线甚具优势。其次,导体可嵌入多种设施,设计隐闭,在家居设计上相当美观。再者,金属线圈收藏在内亦更加安全,没有以往的触电风险,即使在浴室之内,无线充电也没问题。
随着近年电动车开始盛行,无线充电亦在智能电话和家居产品之外,找到了另一片天空。因为汽车通常停泊在固定地点,而且不少时间也是闲置不用,如果车位能够提供无线充电,将会是一个“合晒合尺”的应用。虽然电动车充电往往需要很大“Watt数”,但美国现时的技术已经做到无线充电一小时,行走近100公里,功效绝不逊色。或许在不久将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已经可以再展拳脚,在电动车发展上成为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