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大肠癌筛查参与率低 如何提升防治效果?
癌症向来是香港的头号杀手。2018年,约有14,000人死于癌症,占全港整体死亡人数约三分之一。面对人口增长及老化,癌症新增个案和医疗负担将会相应增加。为加强防癌工作,政府于上年度《施政报告》提出制订治理癌症的相关策略,以减轻社会负担。今年7月,由食物及卫生局统筹的首份《香港癌症策略》(下称《策略》)出炉,提出以提升癌症监测系统、加强预防和筛查、提升治疗服务及投资先进科技为方向,全面加强癌症防控工作。局长陈肇始指出,制订《策略》能够整理现时医疗服务的不足,由此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提供更适时有效的治疗,目标是于2025年前达到一系列防控癌症的成果。问题是,即使大肠癌这种可通过筛查有效预防的癌症,《策略》亦未见具体提升覆盖率的措施,令人担心上述全面防治癌症的愿景,最终可有多少“成功争取”。
实行癌症筛查是减低市民患癌风险的重要一环。根据医院管理局的数字,大肠癌为上年度最常见癌症(图一),卫生署于2016年9月展开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并于今年8月将大肠癌筛查计划恒常化,惟计划参与率一直偏低,以致部份癌症潜藏病人未能及早获得诊治。《策略》预期于2025年前将大肠癌筛查计划的覆盖率相对增加30%,却未有提出任何改善现有筛查计划质素,或鼓励市民参与计划的具体方案。面对癌症个案日益增加,政府能够如何透过筛查计划来减低市民患癌风险?若市民罹患癌症,政府又能如何提供适切支援,确保市民尽早得到有效诊治?
目前,没有大肠癌征状的50至75岁香港居民均可免费或受资助参与大肠癌筛查计划,到计划下的基层医生诊所,接受免费大便隐血测试;若结果呈阳性,病人会被转介至计划内的专科医生,接受免费大肠镜检查以找出大便带隐血的原因。专科医生在提供指定大肠镜检查服务时,可向参加者收取额外不超过1,000元的费用。如在大肠内发现瘜肉,参加者有需要接受相关切除手术以免瘜肉演变成癌细胞,政府会定额资助8,500元手术费。(图二)
筛查有效预防大肠癌 惟参与率偏低
大肠癌筛查计划开展三年,成效如何?根据卫生署数据,截至去年9月,共有115,000名合资格人士参与计划的大便隐血测试。在交回样本的参与者中,有12,117人(约13%)的测试结果呈阳性。在计划下筛查出患有大肠癌的458宗个案中,有约六成人属于癌症早期,治愈率明显较高。
及早发现大肠癌之所以极重要,是因为大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及小部份需要电疗。若患者确诊为第一期大肠癌,即癌肿瘤仅于肠壁出现,只要接受手术便能完成治疗,长远治愈的成功率超过九成。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最高只有七成。若患者属于第三期,即癌细胞已扩散到肠附近的淋巴结,则需要在手术后接受辅助性化疗以减低癌症复发率,长远不复发的治愈率降至两成五至五成半。若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属第四期(俗称“末期”),癌细胞已扩散至其他器官,例如肝、肺或腹膜,则可能需要先接受化疗,甚或接受费用不菲的标靶疗法。根据医管局数字,2016年新诊断的大肠癌个案中,近四分之一属第四期,病情难以治愈,存活率仅8%。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齐心防癌计划主任沈祖尧指出,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并非每套标靶疗法都适用于末期癌症病人身上。故此,对抗癌症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让病人在癌症初期接受治疗,沈祖尧认同癌症筛查计划在这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我希望政府多投放资源在预防与及早发现疾病,而非等到市民患病才治疗,因为所有证据都证明,提早预防疾病(于公共卫生而言)是更合乎成本效益的”。
“预防胜于治疗”。为减低市民患癌风险,政府于《策略》提出,预期于2025年前,将已开展三年的大肠癌筛查覆盖率相对增加30%。筛查计划的覆盖率一直偏低,截至去年年底,参与计划的市民约十万人,仅占目标群组(50至75岁市民)的5%。政府能够以什么对策,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筛查?
市民接受癌症筛查 基层医生鼓励是关键
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委员潘冬松表示,筛查计划针对的群组是未有癌症病征的市民,希望他们在未演变成癌症或在患癌早期及早得到治疗。虽然卫生署一直有大量宣传,但大部份市民的心态是“无缘无故毋须特意做检查”。因此,他认为除了媒体宣传外,基层医生直接鼓励病人亦十分重要,尤其癌症筛查计划所针对的是50至75岁的年长市民,部份长者不善于从网上接收资讯,难以查找医疗服务提供者,“就算他想做,都不清楚程序、不知道哪里可以做筛查。有些老人家不上网,就要靠他们相熟的医生推广。”
沈祖尧也持同样意见,他指出,市民主要基于两大因素决定是否参与大肠癌筛查计划。第一个因素是家族病史,如果家人曾患上该疾病,会使市民担忧自己会否患病,从而参与筛查;其次,是家庭医生的鼓励,“病人看伤风咳时,医生可跟他说‘你现时60岁,根据措施可免费参与(癌症筛查计划)’”,沈祖尧强调家庭医生的主动建议可为市民提供很大动力,“要在宣传上做好,不只要教育市民,更加要教导普通科医生(加强推广),医生说一句好过在广告宣传上说十句。”
要增加癌症筛查覆盖率,另一关键是鼓励更多基层医生参与计划,以增加市民接受隐血测试的诊症点。根据卫生署数字,现时约有700名基层医生参与大肠癌筛查计划,分布全港约1,000间诊所。潘冬松表示,署方若要鼓励更多基层医生参与,必先简化电脑系统的处理流程。他指出,复杂的资料输入程序是让不少医生却步的原因,“许多老医生不愿参与,是因为不熟悉电脑操作。输入一个筛查个案的资料需要半小时,可能已用了三、四个伤风咳病人的诊症时间,所以他们觉得不划算。”
家庭医学专科医生卢伟瀚是已参与筛查计划的基层医生,他认同计划的登记步骤繁复,而且现时医生需要教导诊所护士使用系统,变相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卢伟瀚认为,若署方能够简化医生参与计划的申请过程,以及投放人手资源于基层医生诊所,代为处理填表等程序,将可吸引更多医生参与筛查计划。
继续阅读︰
相关文章︰
政府首个癌症防控计划 提供全新癌症资讯平台 未考虑推乳癌筛查
上文节录于于第18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4日)《首份《癌症策略》见林不见树 癌症防治实策不彰》,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