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9】林郑自揭原来有地 房策乏力问题未解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土地及房屋供应无疑是令香港社会头痛多时之难题。特首林郑月娥周三(16号)发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重点落在土地及房屋政策上,社会毫不意外。她希望集中火力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以舒解目前社会困局,也是自然之举。惟其施政方向未能突破固有思维,放宽首置按保更犹如暴力托市。当连房策此“重头戏”都折射出政府对问题之认识不足,社会如何能期望她能展开全面施政改革?

强推公私营合作 挑战民意底线

政府近年经常借故辩称土地供应不足,推卸房屋发展的责任,谁不知在社会压力下,政府轻易就可藉《收回土地条例》收回至少450公顷的土地,证明问题根本从来不是“无地”,而是政府“无心”。

诚如近月消息所指,林郑月娥提及会检视新界大批私人拥有的农地及棕地,政府将考虑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购新界私人土地,总算是回应公众所望,动用“尚方宝剑”收回闲置、低度使用、甚至具污染性作业的新界农地及棕地,并作公营房屋发展之用。发展商在新界的农地储备逾过千公顷,同时据政府估计新界现时的棕地面积亦达1,300公顷,虽然两者或许有所重叠,但目前政府只希望引用“条例”先收购接近新市镇的450公顷棕地,明显未够进取。

相反,政府明显希望以公私合营方式处理上述无意收购的新界土地。政府将推出为期三年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发展商可申请改划私人土地,政府将会额外提升其发展密度,而新增楼面面积将有七成作公营房屋发展,余下三成为发展商所有,而发展商只须为后者缴付地价;政府亦希望藉设立“公正、严谨和具透明度的审批机制”、并由一个“具公信力的社会人士组成的顾问小组”提供意见,希望释除公众疑虑。

但问题是,公私合营的发展模式本质上难以摆脱“官商勾结”之嫌,即使机制上如何尽量达致透明,不可忽视的是土地发展的主导权乃在地产商手中,而非政府;发展商可决定、整合农地发展范围,并且可先行规划、兴建区内的基建配套,后在补地价中扣除有关开支,可谓高度主宰有关土地的发展;而以往如天水围般的公私合营例子,正如折射出当发展商能主导规划下,地方发展往往并非公众利益为本,并在地产商逐利的逻辑下产生不少问题。加上,目前政治气氛越发紧张,政府失信于民每况愈下,政府强推公众不存信任的土地共享计划,势必刺激社会的负面情绪,政府实无必要抱薪救火。

林郑月娥原定赴立法会宣读新一份施政报告,遭民主派议员不断高呼口号、高举标语抗议,导致会议两度暂停,政府最终宣布改以视像方式播出林郑宣告整份《施政报告》。(梁鹏威摄)

放宽首置按保 犹如暴力托市

《香港01》多次指出,香港房屋问题并非缺乏土地,而是政府之房策失当,任由市场扭曲。在房屋政策方面,政府为照顾市民置业需要,将首次置业人士最高可申请九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由目前4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而可申请八成按揭的楼价上限则由600万元升至1,000万元。此举无疑减轻了上车人士的首付负担。举例说,据中原地产资料显示,目前放盘叫价400万元的单位只有260多个,而800万以下的单位则有6100多个,换言之可申请九成按揭的单位增加近23倍。

然而,申请高成数按揭的楼价上限倍翻,令更多市民能够借此上车,其代价为刺激二手盘的叫价,有机会导致楼价水平暴升,甚至重新定义“上车盘”的门槛,纳米楼单位有机会以600、700万元出售亦绝不出奇。更令人莫名其妙的是,社会不少声音均只要求政府温和放宽按保要求,如将九成按保的楼价上限由40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及将八成按保由6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但现时政府的动议却可堪称“暴力”,势对楼价造成重大影响。更甚者,按揭证券公司旗下按证保险公司亦表示,首置人士如未能符合压力测试,仍可申请最高八成及九成的贷款,更是有无顾信贷风险及市民投资风险之嫌,对地产市场发展甚无益处。

再言,香港楼价飙升,早已理性欠奉,市民的收入增长远远追不上楼价上涨的速度,政府须处理的是阻止楼价上升,甚至应压低楼价,方为助市民上车的应有之法,惟政府却囿于置业教条,增强借贷力度,无视市民还款压力的风险,势将更多市民拉进风高浪急的地产市场内,有如陷他们于不义。政府理应加强力度兴建不同类型的资助房屋,既助有需要市民上车,亦有助平抑楼价,打破社会对买楼如宗教般之迷信。

首次置业人士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将由现时400万元提升到800万元﹙资料图片﹚

强售租置货尾 无视公屋轮转需要

另外,《施政报告》承诺加快推售租置公屋货尾。现有39个租置屋邨只有4.2万伙仍未售出,据悉现时上述屋邨每年仅能售出3,100伙,速度缓慢,故政府决定加大力度,可能方案包括提供更优惠折扣加大购买诱因、以补偿金额等鼓励无意购买单位的租户迁出等。

然而,出售租置公屋弊处不少,其一正是削减可轮转的公屋单位数目。林郑回应坊间有关重启全新租置计划时,亦以此理由拒绝,认为目前公屋供应未曾到位,实不宜于此时此际重推计划,那些为何她仍要执意推售余下租置单位货尾?据悉,房委会从上述租置屋邨每年能收回约1,200伙单位,数目实在不少,政府实不应加快推售,从而令可作轮转的珍贵公屋资源从而私有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加快推售租置计划的货尾单位。(张浩维摄)

终愿推出租津 惟仍不见租管

对于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政府宣布发放现金津贴,支援包括轮候公屋人士在内的市民。诚然,现金津贴可舒缓轮候公屋的基层家庭压力,但这本就不应单独实施,而是附以租金管制实行,否则现金津贴只会任由业主榨取,导致私楼单位、特别是㓥房的租金上涨,政府变相补贴业主,基层租户得不偿失。

社会争取租津多时,如今终获政府首肯,当然不失为乐事。但公帑如要用得其所,政府亦可研究优先发租津予轮候公屋较长时间的人士,而因他们距获配公屋单位不远,业主可作加租余地不多。但始终市场租值会在政府租津政策下有所刺激,政府始终必须尽快研究重推租管。

综观这份《施政报告》,其性质更像《财政预算案》般派糖、调整措施金额等,过于从根本理念中检视土地及房屋政策。社会动荡已逾四月,各界无不盼望香港能重新出发。若林郑以为单凭这些治标而非治本的方法,能够叫市民重拾信心的话,那要么是低估了香港人的智慧,要么是大众高估了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