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阴宅面积悬殊 原居民一间房 非原居民一格砖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新界男性原居民生前不单有兴建丁屋的权利,无论男或女性原居民,死后更可落葬于由政府认可的原居民殡葬区。各界关注骨灰龛法案大联盟召集人谢世杰指出,全港只有800公顷土地划作坟场和火葬场供市民使用,但政府却批出4000公顷土地,划为认可殡葬区供原居民使用,足足相差5倍,分配严重失衡。他批评有石厂负责人联同原居民及村长利用“特权”图利,促请政府加强监管并重新审视制度。

现时全港只有800公顷土地划作坟场和火葬场供市民使用,但政府却批出4000公顷土地划为认可殡葬区供原居民使用,相差是5倍之多。(香港01记者摄)

自80年代起,政府把面积相当于半个香港岛的4000公顷土地,划成520个认可殡葬区,供约80万新界原居民或原居渔民身故后下葬,以人均面积计算,每位原居民可分得50平方尺土葬地,相当于一间房;不过其余652万港人,就只能在面积相当于八分之一个香港岛的800公顷坟场和火葬场安葬,当中更只得10个公私营宗教团体的土葬地点,以人均面积计算,每人仅分得1.23平方尺土地,相当于一格阶砖。

(延伸阅读︰直击原居民教路! $50万非法转让土葬权

香港殡仪商会永远会长吴耀棠指,现今约八成港人普遍都会选择火化先人,因为土葬不单需要后人定期续期,而且轮候时间亦十分漫长。(香港01记者摄)

华永每次抽签 仅提供5至8幅地

香港殡仪商会永远会长吴耀棠指,现今约八成港人都会选择火化先人,因为土葬手续既麻烦,轮候时间又长,“只有教会坟场、华人永远坟场(华永)及食环署辖下的坟场才可进行土葬,但只有华人永远坟场才可以永久安葬先人,其他都需要在指定时内拾骨并续期,所以普遍港人都不再选择土葬,一来后人需定期续期,二来轮候时间十分漫长,以华人(华永)的永久地为例,一年只有一至两次机会供港人抽签买地,但每次只得5至8幅地,加上申请者太多,根本无土可葬。”吴续指现今这代人普遍选择火化先人,但骨灰龛位却供不应求,他建议政府应加快兴建龛位以满足港人的需求,并考虑增设家族龛位,譬如一个龛位内可摆放4至10个先人的骨灰。

各界关注骨灰龛法案大联盟召集人谢世杰。(资料图片)

年均4万先人 轮候1万龛位

各界关注骨灰龛法案大联盟召集人谢世杰,认为未有合适的土地兴建公营骨灰龛场,是导致供应量严重不足的主因。“现时(每年)平均接近4万港人死亡,但能够提供的公营骨灰龛位却仅得1万个,余下的3万个应怎样处置?分配已经如此不均,政府却仍然对殡葬区不规不管,任由他们葬出界,甚至有人用先人地来牟利,到头来没有足够土地,又来要求政府拨地。”申诉专员公署前年曾主动调查并建议政府检视机制,惟两年来民政事务处一直未有改善,谢世杰批评,“处方应全面登记现时所有原居民葬区的数量、位置、姓名及编号,如果遇上可疑的山坟,应进行调查,而且单靠原居民和村长宣誓的自律机制,容易被不法份子利用,为避免原居民的身分鱼目混珠,建议应重新审核申请程序,例如多1至2个人证明其身分,甚至需要提交更多文件。”其实早于2004年4月,地政总署曾实施“新审理丁屋申请程序”,把原来只需由村长核实证明的机制,改由署方查核族谱,但由于乡议局强烈反对,指强行推出程序的话会上街示威游行,结果政府撤回有关建议,因此原居民的身分,至今仍继续由原居民村长核实,做法惹来的批评不绝。

欲知道更多内容,请看《香港01》周报。

报料请致电或WhatsApp “01线报”:6511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