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拒做楼奴 迷你屋车仔屋 掀起蜗居革命 

撰文: 毛咏琪 李蔼明
出版:更新:

我们自小学习一套方程式:考入理想学校、借学贷升读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申请两三张信用卡、买屋、然后结婚,生小孩,继续工作向上爬;工作、购物、工作、旅行再工作;买新车,再买更大的房子,把屋子填满,然后呢?
美国地大物博,拥有千呎居所等闲不过,美国人的家庭平均面积约2600呎。不过,有人认为住得大不一定好,当地在2002年左右,出现零零星星的自建小屋或车仔屋(配上拖头及车轮的小木屋)。这种风潮在2008年金融海啸才引来广泛关注,不愿背负房贷的人愈来愈多,宁愿简化生活所需,居住在负担得起的细小房子,静静地掀起一场“迷你屋运动”(Tiny House Movement),在澳纽、欧洲、加拿大等地亦存在这股热潮。

一间迷你屋的建造成本平均只需218万港元,低于供楼首付。(Tammy Strobel,rowdykittens.com)

所谓“迷你屋”并没有确实的尺寸标准,大概是指面积由100至400平方呎的房子,通常只有简单的厨厕配套、小梳化,再以小梯级连接“二楼”的睡床,旅行用的休旅车(RV)也可视为迷你屋一种。据统计,建造一间迷你屋平均只需2.3万美元(约18万港元),低于供楼首付。有人形容这场运动是一种公民抗命,相信“简单就是美”(Less is More),一间居所,足够应付生活就够。

此亦由于迷你屋在法律上存在于灰色地带,部分小屋的兴建地点或因占用公共范围,招致他人投诉,因而需要政府介入清拆。目前建于拖车上的小屋也被视作RV,早有指政府有意修例管制RV,在不少迷你屋论坛惹起反对声音。

不少人认为迷你屋是解决住屋问题的办法。(Tammy Strobel,rowdykittens.com)

有人不想做楼奴,有人是因崇尚环保,也有人是为了活得更自在,而选择投身这场运动。《香港01》记者访问了一些美国迷你屋主人,了解他们对家、对生活的看法。

帕森斯(Christian Parsons)与亚历克西斯(Alexis Stephens)这对制片人情侣对迷你屋十分着迷,利用两年时间驾着车仔屋在美国穿州过省,拍摄有关迷你屋及主人的纪录片,了解美国人对家的看法。他们在朋友及建筑公司协助下,花了九个月时间打造了一间车仔屋。绿顶小屋建于20呎乘8呎的拖车上,使用的不少是环保物料,柜子、楼梯等木材取自被飓风吹毁的树木,门庭外还悬着小秋千。面积仅130平方呎的小屋就成为他们过去11个月吃喝拉睡的地方,旅程上他们除了拍摄,也会邀请各地民众登上他们的房子,希望让大众认识迷你屋运动,反思细小家居的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意识到我们用水用电极少,感觉很满足,踏出主动一步减少碳排放。每一小步对对抗气候改变都有意义。”

亚历克西斯与帕森斯相恋前经历离婚,希望过一些简约生活,放胆拥抱生活上每个机遇。“迷你屋运动”的哲学正好让她产生共鸣,迷你屋的细小空间,如何运用须经过思量,再以自己最需要、最喜爱的填满,配上车轮的小屋对她来说,好像一张让她安心历险的车票。

一个月中,你可能只有一天用得着饭厅,甚至更少,若然有朋友来探访,大可以到公共空间一同用餐,其他邻居也可加入,或者开派对。

两人驾着迷你屋游走美国,屋顶“主人房”的另一端,也预留了一个空间给亚历克西斯的9岁儿子,让他间中来过夜,小角落里既有床铺,也有玩具箱,是小孩都想拥有的私人基地。

记者问二人,住迷你屋最麻烦的时刻是什么,是清理马桶吗?他们反认为,是在细小的屋中太过“亲密”。在屋内走动不时会阻住对方,女的想从厨房走出来,男的若然刚巧打开了衣柜拣衣服,就把对方困住了,所以他们渐渐学懂,在这些生活细节上也要沟通及忍让。

他们亦提到,美国迷你屋合法与否通常视乎所处地点的土地用途,只有极少城市划出土地供车仔屋合法停泊。

据统计,美国迷你屋住户的人均收入略高于整体人口,迷你屋除了是中产的度假玩意,也有些甘愿放弃大屋的舒适,全天候寄居迷你屋,追求的又是什么?

约翰斯顿(Will Johnston)33岁时收入稳定,有车有楼,却觉得不快乐,活在阿特兰大这个都会的他与社会感觉疏离,决定当个“出走”故事的主人翁,辞去厚职,卖掉新车,跑到新西兰当背包客。在三个月的旅程上,他到过酒庄及有机农场打工,住在货柜改装的小屋,感受当地人如何简单地享受生活。

帕森斯与亚历克西斯住在车仔屋,花两年走遍美国各地。(受访者提供)

嬉皮士的另类美国梦

回到阿特兰大,他深深受“迷你屋革命”的理念吸引,在2014年成立了非牟利组织Tiny House Atlanta,在当地推动一场迷你屋革命,同时对抗美国崇尚物质主义的社会,摒弃“人有我有”的心态。约翰斯顿拥有一间迷你屋,但现时不是作长住用途,他等待的是令迷你屋变成一个合法的城市项目。

他与拍档正与建筑公司合作,游说阿特兰大政府出售一幅两至四英亩的土地,兴建一个迷你屋社区,设有基本设施、公共空间、农地等。每间大约300平方呎的迷你屋,供人直接购买或以低息房贷购买。目前当地迷你屋数目少于50间,Tiny House Atlanta成员却有1.3万,大概也能推断迷你屋的渴市程度。

约翰斯顿的迷你屋当地展览。(受访者提供)

理想社区 让家家户户走出屋外聊天

迷你屋整体可分成两类,第一种是on the grid,意指连接城市的电力网络、排污系统等,第二种称为off the grid,就是不连接电力或排污系统的,屋主可能需要太阳能板或发电机,以及使用堆肥式马桶(composting toilet)。约翰斯顿提供兴建的属前者,希望兴建一个固定的迷你屋村落,户主毋须一下子放弃城市生活之便。

跟几位迷你屋主人对谈,他们口中不时提起“community”(社区)这字眼。

“一个月中,你可能只有一天用得着饭厅,甚至更少,若然有朋友来探访,大可以到公共空间一同用餐,其他邻居也可加入,或者开派对。”这是约翰斯顿的理想社区。屋子愈简单,愈沉闷,也促使屋主更愿走出屋子,活跃于社区交流。记者向约翰斯顿问及,会否视迷你屋为永久居所,他毫不犹豫答“会”。

帕森斯与亚历克西斯的车仔屋与其他迷你屋一同展出。(受访者提供)

常言道“断舍离”是快乐之道,要住迷你屋,首先就是跟家中东西来个了断。美国人习惯保留家族留传下来的家具,约翰斯顿的父母也不例外,给儿子留下大堆家私、古董,想到要放弃这些物件让他心有戚戚然,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或存放。除了这些,约翰斯顿早已把不需要的东西散尽。

大部分美国人,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收入是花在住屋上,即代表人生中15年工作时间所得的都是用来供楼或租楼,这也使76%的美国人属于“餐揾餐食”型。

约翰斯顿与两位女拍档。(受访者提供)

对於单身、未有孩子的约翰斯顿,迷你屋可给予的除了是安身之所,更宝贵的一种自由,让他毋须背负庞大的养屋开支,闲时可到处游历。

“迷你屋运动”不只是一种经济或土地问题的产物,也是美国人崇尚自由、独立等价值观的终极体现。

拥有多少资产,普遍是大众对于成功的定义,却不套用于迷你屋主人们的身上。亚历克西斯在其一篇网志中写道,搬到迷你屋居住的人知道,如果要追寻自由,改变观念就是一个关键。他说:“了解自己,作出取舍,只选择对于自己必要的东西,才能打造出独立的生活模式。要摆脱框架,自己为成功重新写下定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