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下】社会思维懒惰只懂骂政府 刘鸣炜指教育属全城运动
刘鸣炜最近由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一职退下来,转为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原本的主席办公室重新定位成青年智库,正式命名为“MWYO”。他想“去刘鸣炜化”,却舍不得“MWYO”这个在内部已用了3年多的名字,有同事打趣提议将此名解作Mother Wants Your Opinion,“我几喜欢,想过整一个师奶影子做logo,但效果不美观,于是用了现在的设计。”
偏好“非典型”员工
访问当天所见,办公室有两排长台,坐了十多位同事,刘鸣炜的座位像班房里的老师位,可望到各个员工。员工看来很年轻,刘鸣炜说撇除他本人是37岁,员工平均年龄是25岁,12个员工有前政务主任、前执业律师、前青年工作者,他形容该处的员工履历均不会太过“典型”,因为他喜欢“非典型”。
你本来在律师楼做律师,在政府做政务主任,你加入我们机构前已跳出‘舒适区’,代表你对事业有好奇、敢尝试。传统典型想法帮不到我们,我们做的是尝试、突破、创新,你一个商科毕业,在银行界打滚10年,过去有多创新、冒险,我有问号,而我做这类工作,需要比较活泼和破格的人。
若论破格、非典型,刘鸣炜可算是个代表。一个全城皆识的富二代,自小读国际学校,没经过主流教育制度洗礼,之后负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博士毕业,曾在伦敦高盛打工,做过小型飞机教练,回港接手家族生意。突然一个华丽转身,竟做了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
市民骂政府因为思维懒惰
谈到青年议题,他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属重中之重,但教育问题牵涉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单是要提高职业训练课程认受性,除了要呼吁家长放手让青年投身喜欢行业,子女不止升读大学一条路外,更要让雇主别盲目偏好大学毕业求职者。
我觉得很多人思维上懒惰,只识手指指骂政府,因为闹人容易,其实即使真正尝试改善问题,局方听你说改,校长是否会改呢?家长又会否愿意改呢?你要尝试说服其他持份者,可以想像这问题很大,简直变成全城运动。
另一方面,他指青年选科、选职业很现实,会考虑到起薪点及之后的人工增幅,“如果毕业五年,月薪仍是万三、万四元,那个行业基本上是赶客。”根据教资会数据,2015/16学年教资会资助全日制课程学士学位毕业生平均月薪约19,000元。按学科划分,最高是医科、牙科和护理科毕业生,月薪约34,000元,最低是文科和人文科学科毕业生,月薪约15,750元。
【 专访.上】港机遇不足 刘鸣炜吁放眼内地及海外:唔买都睇吓
选科前要认清社会的残酷
文科毕业生薪酬走势偏软,而各学系毕业生薪酬分布,则关乎到本港整个经济规划,他笑言“醒目就不会触及这题目,因为问题几乎解决不到,全世界西方政府亦无方法去解决职场结构的问题,英美法德亦如是。”
但他希望,社会要改变青年修读科目与职业必须相关的观念。他提到以前在英国高盛任职时,只有少于三分之一的同事本科是读金融,他是法律系出身,其余有生物系、化学系、希腊拉丁语系,“为何香港不可能像高盛呢?这是值得问的。”
要改变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修读科目的固有价值,他指短则需时5年、长则15年。所以他表明,青年若要在大学修读哲学系,要作好思想准备:接受将来雇主很残酷,未必接受到哲学系毕业生,“读完后不要‘赖’社会、‘赖’我,大家事先声明,若大家一早知(代价)仍然去做,我会说‘祝你好运’。”这样会否太刻薄?“我还会多说一句‘加油’。”
上文节录自第11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1日)《年轻人难上流 倡“走出去”谋发展 刘鸣炜:内地机遇“唔买都睇吓”》。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