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龙10】破风跑手.没有奇迹 只有累积

撰文: 区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运动,也是连结。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于是,《香港01》忽发奇想,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逢星期日出现在“跑手接龙”的受访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个故事,记者整理访问资料后,会以受访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连结里,你会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吗?今天第10期,承接上一期主角、生素跑手Iris,今期是她的野外定向导师——前香港野外定向和单车队成员梁志恒“恒队长”。恒队长的“运动CV”十分精彩,那不是奇迹。因为,他深信,“没有奇迹,只有累积”。

记者问我跑山和骑单车的经历是怎样,我告诉他大概是这样:

10岁,参加3个42公里山赛,总共用少于20小时完成126公里并获得金章。

13岁,参加野外定向越野跑运动,同年夺得全港青年野外定向联赛排名榜总冠军。

14岁,成为香港野外定向代表队,于日本夺得亚洲及太平洋野外定向锦标赛青年组银牌。

16岁,首次参加全港公路单车联赛公开组获得季军,因而获邀加入香港公路单车队集训。

17岁, 开始与沈金康教练及师兄黄金宝并肩作战参加国际海外赛事。

21岁,当上全职公路单车运动员,走在黄金宝前面,当破风手角色。

胆量来自技术,他在崖边跳起毫无惧色,没有技术者切勿模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0岁已随父亲跑山

大家认得这地方吗?恒队长小时候和爸爸一起走在大东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没有奇迹,只有累积”是我的座右铭,我的累积由5岁开始。父亲每星期带我远足10公里,最初走很轻松的山路。他认为我足以应付,便提高难度,走的路一次比一次崎岖,我却愈来愈习惯。直到10岁,他评估我能完成42公里的山路,便替我报名参加尤德奖章马拉松三环赛。最初的三分二路程,他不准我走在前面,我便揹着揹包跟住他。直至最后三份一,他把我的揹包和水拿走,叫我随意往前跑。我像卸下装甲一样,独个儿冲。当年的比赛是一连三个月举办3个42公里山赛,我总共用少于20小时完成126公里,获得金章。

跑山比赛就像一个平面,由起点跟着指示跑到终点。野外定向就像立体的寻宝游戏,参赛者要跑,但盲目地跑又会出界。在山赛打好基础的我,很快掌握到野外定向的窍门,成为港队最年轻一人。但,中学时我分心了。因为被另一项运动迷倒——习惯上台领奖的我,变成把队友送上颁奖台的人。我成了香港单车队的破风手。

加入香港单车队为黄金宝破风

总教练沈金康说过:“没有人一出社会便做经理,单车手也是一样。除非破风时速度快得把主将抛离,否则当破风手是必经之路。”因为这个道理,曾夺香港和全国赛冠军的我,一直为黄金宝(阿宝)破风。

为了提升水平,大赛前会在欧洲集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难忘一次是当上公路单车运动员约四个月后出战参加1999年在乌拉圭举行的世界锦标赛(B级)。我的责任是协助阿宝在这比赛争取奥运资格。战至最后两公里,头车群约有20人,港队只剩阿宝和我,只要头7名冲过终点便能跻身奥运公路赛。主车群突然加速,将10个车手抛在后面;我看见身旁的选手没有反应,只好硬着头皮加速。

没有奇迹,只有累积。想起赛前半个月,沈教练安排我参加澳大利亚之世界级公路赛,连续8日共14站,每早先斗约100公里,黄昏再斗约30公里想,四名队友分别是世界冠军、环法车手、英国冠军和亚洲冠军,这些赛事累积的经验有用了。我没放慢脚步,继续留在只有10多人的主车群;最后500米迎侧风而上,忽见一件港队战衣在旁边退后,原来是阿宝。港队最后只剩我和10名车手群冲终点。我与冠军的距离不足20米,但这20米却是最遥远的距离。我最终排第12,就这样,与奥运擦身以过。

当全职运动员时,我要求自己用4年时间晋身奥运会公路及当欧洲职业车手资格权,若不能实现,便退役不当全职单车运动员。近年回归野外定向和跑山,不为名誉,只盼与后辈分享经验,希望他们不要轻易言弃。新一代面对很多娱乐和诱惑,短期达不到目标,便容易放弃。只愿他们知道“没有奇迹,只有累积”,今天的挫败,也是一种累积。

2001年,恒队长在前南斯拉夫的赛前练习,冰天雪地,看图片已感受到当地如何严寒。(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跑手接龙】每个跑手都是故事 就从01开始

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游戏就从《香港01》开始……(按此观看所有“跑手接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