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Zaha Hadid】本地建筑师眼中的她

撰文: 何桂婵 雷安琪
出版:更新:

身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建筑师之一,Zaha Hadid的离世对建筑界带来极大打击,不少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学院都纷纷贴文表示哀痛。在跟她渊源深厚的香港,亦有不少建筑师对于失去这传奇建筑师而感到可惜,我们找来曾跟她共事,或受到她的作品所启发的本地建筑师,分享对她的看法。

理工大学创新楼成为不少建筑爱好者的朝圣地。(HK01摄影师摄)

自信的领航者 挑战不可能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吴永顺 Vincent,曾三次与Zaha Hadid合作设计,更有机会与她一同兴建理工大学创新楼,将图纸上的设计幻化成触得到的建筑。他慨叹这位早年被认为是“纸上建筑师”,成名后要苦候十多年才真正获得世界性认同,荣誉来得太迟;而相对贝聿铭和Frank Gehry等八、九十岁的老行尊等,短短六十五岁的建筑生命,又实在走得太早。

理工大学创新楼采用清水石屎作底座。(HK01摄影师摄)

回想与她的合作,每一刻都是启发。Vincent说,香港的建筑条例向来规限较多,Zaha Hadid的设计却永远挑战常规,“唔难佢唔做”,要协助Zaha的设计在地实践,是极艰巨的挑战,“次次收到设计果刻都会暗暗问一句:真系做到?”然而,每一次对她的怀疑,亦代表每一次都是惊喜,早已名成利就的她,从不停止寻求突破,这对Vincent来说有很大的启发:“香港建筑师倾向保险、安全,她对自己作品的坚持和信心令我感受最深,带来很多反省。”“还期待她下一个惊喜,没想过事业正如日方中的她,再无法继续挑战建筑、挑战自己的界限与可能。”

作为明星建筑师,光环之下,每一个举动都成为大众焦点,争议不断,关于她个性固执、难相处等批评亦不绝于耳。与Zaha Hadid的几次合作,Vincent对她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忆起创新楼项目的一段小插曲:当现有的设计确认后,团队突然收到城规会对该区建筑物不能超过45米的高度限制要求,要不就是改设计,或向城规会申请放宽,才能保持70米的原有高度。为安全计,校方问及Zaha Hadid有没有“plan B”,她一口拒绝,“别人觉得她固执,但换个角度,亦是一种破釜沈舟式的坚持。因为她相信自己,当人人认为无可能的时候,她看到可能,所以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这份自信亦感染了Vincent,更有动力帮她过关斩将,最后成功保留设计,无需改动。Zaha Hadid像是一个自信的领航者,引著团队一步一步将理念实现出来,Vincent曾经参与和分享这个梦想,已深感幸运。

创造美丽的人

建筑师陈雅研,《香港之蛋——建筑与人的对话》作者。

建筑师陈雅研:“作为女性,我们经常问一个问题,你想拥有创造美丽的能力,还是拥有美丽?Zaha Hadid属于前者,即使她人已不在,但她所创造的美丽及其作品仍属这时代所有。国际间很少女性建筑师像她一样突出,我记得她曾在访问里说,她跟公司中大部分的男性员工都沟通不到,因始终女性的sensitivity跟男性很不一样,而她能够把这种敏感运用在建筑上。

我读书时开始接触到她的作品,她的风格很独特,一般人理所当然去采用的直线、90度直角,她通通不理会。她的设计是一个宣言,出现哪里都能一眼认出。有人认为这种作风是一种自我中心,但这种不顾一切去实现理想设计的勇气,正正就是她出名的地方。近年她的作品也因电脑科技的进步而得以更好地完成,如韩国东大门广场,每一块铝片都以电脑精准地计算出来,这建筑物也帮助到整个城市,带动更多国际性的文化活动,跟城市互惠互利。”

身教示范 坚持创作自由

Zaha Hadid突然离世的消息,对Eric尤其震撼,因为,她是他生命中第一个老板。

家具品牌Eravolution创办人唐宇行(Eric),曾在Zaha Hadid位处伦敦的工作室实习近一年。“那时公司不是现有的规模,好记得整个团队只有38人”,虽然如此,员工与Zaha Hadid并不常常接触,“她工作很忙,又要教书,不怎么回公司。但她一回来,必定立即查问大家的工作进度,很上心。”

对这位老板的印象,离不开“畏惧”,“她给人的感觉很难接近,说话直接,脾气颇大。对于职级愈高的同事,要求愈高,也更刻薄,反而对学生和实习生很宽容。”作为职级最低的实习生,当然什么都要做。由于Zaha Hadid的设计偏锋,不易被外界理解,公司项目由制图到模型,全由团队一手一脚完成,不假外求,“她也不相信外界的人能做到她的要求”,于是这些实务性工作大部份落在实习生的身上,却令Eric赚来近距离理解大师设计的难得机会。“要达到她的要求,便要不断站于她的角度思考。很多人误会她纯以风格行先,但共事过后,便知道她每个选择都是有原因的,开始对她有点理解。”

从Zaha Hadid身上,Eric学到建筑的表达形式应完全自由,不该受传统所限,这领悟直接令他由建筑设计转向至其他形式的创作,最终更成立了个人家具品牌。“她大概是第一个建筑师可以不必费力也能说服你,建筑可以做乜都得。”在当年建筑界仍很保守的日子,Zaha Hadid已从事家具设计,不断突破建筑的框架,坚持创作,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启发了无数像Eric一样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