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谨记去年惨剧 2018年应该继续叩问的三条问题
2017年过去了,有些人有些事亦随之逝去,逾百宗的致命工业意外、数十名学生自杀、多宗伦常惨案......种种惨剧,一度令社会响起警号,关注工伤、青年心理质素、关怀照顾者等等,但阵阵热议不久又归于沉寂。新年伊始,当大家惯性为新一年定下目标的同时,希望大家记得去年遗留下来的一道道问题,因为那些人离开了,留下来的人更应该代逝者叩问。
本港每年职业死亡个案徘徊约200宗,久不久出现一宗夺命工伤意外,大众目光往往一扫而过。去年1月3日,尖咀咀K11商场一名65装修工人清理泥头时,从三米高工作平台跌下死亡,遗下妻子患有严重青光眼,右眼几近失明,但仍到院舍做辅导员,而女儿则是智障人士。当时社会不少人同情他们一家困境,一年过去了,多少人还记得他们呢?现时死者太太视力越来越差,现已没有工作,女儿依旧入住院舍。
可以没有工业死亡吗?
一场致命工业意外,毁了一个家庭。去年3月8日,马鞍山星涟海地盘,两名工人在八楼外墙棚架上工作,突然下堕,压中六楼工作的铝窗工人,三人一同堕地,铝窗工人身亡,其余二人重伤。死者胞兄谭溢忠亦在地盘打滚廿多年,现职挖泥机司机,他当时批评劳工处巡查无效,因此每每赶工就酿成意外。
如今再问他,他觉得劳工处巡查亦没有作用,“除非政府会扣分,扣到某水平就可不接工程,否则只是罚款,阻吓不了承建商”。如今,他自求多福,只是很卑微期望各个地盘每天开工前,均作简单早会提醒工友安全,及作出相应建议。
去年红磡一个中电地盘三名工人在地底管道喷浆时水管爆裂,三人走避不及窒息死亡。意外令大众知道原来有工人要在1.4米高的狭窄管道内工作,以人手挖掘地下管道工程应否继续呢?时至今日,家属恩恤安置和调迁申请仍未有结果,亦在追讨赔偿,劳工处亦未见相关安全指引,还有多少人仍记得香港有一班以手挖地道的工人呢?
劳工处早前提交立法会文件显示,去年上半年,致命工业意外有14宗工业意外,远较前年同期的9宗多;而工业意外变数亦升升2.8%至5,200宗,建造业仍是致命工业意外及意外率最高的行业。新一年工程不断,工业伤亡权益会提出,今年有11个违反安全条例个案遭判罚,判罚最低7,000元,最高20万元,平均罚款6万元,质疑轻判欠阻吓力,雇主宁被罚款亦不愿投施资源改善安全,工人性命能受保障吗?
可以用心听青年说话吗?
逾百个致命工业意外,造成逾百个破碎家庭,另一方面,综合传媒报道得出,去年有逾30宗学生自杀,年纪最少只有10岁女童。他们的离世虽然不会对家庭收入造成影响,却对亲友却会造成沉重打击。
常说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但今年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完成了两项有关学生抑郁的调查,一是以问卷访问37间本地中学共15,560名学生,发现53%受访学生出现轻微或以上抑郁征状,具严重抑郁征状则有3.62%;另以问卷访问1301名小三至小六学生,发现13.2%受访小学生受抑郁情绪困扰,即每7个小学生就有1个出现抑郁征状,当中近一成受访学生更呈严重抑郁征状,须接受辅导及治疗。
防止自杀联席成员、家长联盟发言人张艳璇听过曾经自杀的青年反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青年认为没有人愿意聆听的心声,“他们觉得为什么没有人真心听我讲说话,即使讲完,成年人都会否定他们,所以不欲向成年求助”。但以她所知,小学生会问:为何每天都如此忙碌?为何没有时间休息?中学生即会问:怎样可以找到自己的梦想?
至于她又对社会又有何问呢?她即时说:“其实没有必要问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青年自杀不可能与教育无关。”她随即又问:社会和教育界有否正视学生的心灵健康?现时教育制度下只有约两成人能升读大学,其余八成人就会被标签成“失败者”,为何社会要推这八成人去“死路”?
政府曾经承诺成立一个由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主领,包括教育局、劳福局、食卫局的跨部门高层次工作小组,但张艳璇就质疑,该小组有否工作时间表?将会商讨什么细则内容呢?会否邀请民间团体参与呢?她认为政府与其卖广告宣传“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如告诉青年可以“停一停,抖一抖”。
可以关心邻居吗?
去年屡次发生有关照顾者的伦常惨案。年初时,居于钻石琼山苑的58岁丈夫受遗传性皮肤病折磨,却要独力照顾脑退化妻子,疑不堪压力涉用皮带将老伴勒死,接着跳楼自杀身亡。年中时,筲箕湾耀东邨一名80岁老翁涉嫌勒死中风后行动不便的76岁老妻。至年尾,一名34岁男子疑因长期照顾压力沉重,在葵盛东邨盛案楼16楼寓所用菜刀斩长期患病兼不良于行的77岁母亲廖玉桂致死,他之后攀窗跳楼,飞堕斜坡重创。
每次爆发这类惨案后,社会上都会有一段短时间讨论照顾脑退化者的困难、双老家庭的潜在风险、照顾长期病患者的情绪问题等,过后往往无具体的帮忙方法。统计处最新数字推算,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由2016年的116万,上升至2036年的237万,而85岁以上的人口,到2041年是2016年的3倍,到2066年更升至4.4倍。而以现时本港每10名70岁以上长者便有1名认知障碍症患者,85岁以上患病比率更高达三分一,推算往后患者将会大升。
每个人均会随时成为家人的照顾者,讨论支援照顾其实是一个很切身的问题。香港上水宣道会学校服务队助理督导主任叶建忠认为,现时很多长者服务皆以中心为主(centre-based),但照顾者承受极大压力时,鲜会主动走到中心求助。所以他疑问,房署可否开放管理给社工上门探访呢?甚至房署外判管理公司可以聘请驻屋苑社工呢?
屋苑管理员最清楚每户的大概成员资料,但要管理员兼顾照顾实在难以实现。所以,叶建忠转而问政府“可否加强力度推动楼长计划,令邻舍间增强互相支援?”,甚至简单问一下市民大众“可否多关心一下身边的邻舍呢?”
这里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同我们每天生活的社会一样,很多问题均未有答案,但不要紧,最重要是社会愿意去面对这样问题,然后不断寻找答案,这样就已经算是新年进步了。
上文节录自第9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月2日),原文标题为《伤别2017》,现题为编辑重拟。
其他展望及回顾系列文章: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日星期二出版的第9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