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贤.评十年夺奖】时代逼出来的电影
先利益申报:五部最佳电影之中,我没有看过《智取威虎山》和《叶问3》,其他三部都看过,当然还有看过其他电影。
《十年》拿最佳电影,我是有点意外的,我本以为应该是《踏血寻梅》。如果论电影的拍摄手法或故事叙述,《踏》确实是比《十》为优秀,但颁给《十年》,我想意义却是大过一切,客观就是鼓励电影应有更多的突破空间。当然“最佳电影”本身本就无客观标准,喜好、口味因人而异,本身并没有谁对谁错。这个结果,很难说没有情绪在当中,不过艺术就是这样的一回事,我个人不喜欢信息太过鲜明的电影,并不代表其他人的想法,《十年》获奖,对我或对香港来说都是一个可喜之事。
原来我曾做了为《十年》资料搜集的访问
记得2014年11月左右(即雨伞运动期间),本身答应了Breakazine进行一个关于香港未来的访问,那访问就在立法会饭煲底进行的。当时访问加插了一个环节,是《十年》策划人伍嘉良跟我做的访问,问我对未来十年香港的想像,例如觉得香港十年后怎样,抗争会如何发生,我在十年后会在做什么等等,原来我当时答了十年后,香港应该要谈2047的问题。直至去年看过百老汇电影中心的放映场,才知道原来当时的访问就是关于《十年》的一次资料搜集。
《十年》之中,我最喜爱的是《本地蛋》,故事结构相对完整,动情之余亦能说理,手法亦较为纯熟。《自焚者》固然震撼,的确是反映当下香港某一部分人的想法。我较不喜爱的是《方言》,故事结构实在过于松散,在20分钟之间一时用词汇为主线,一时就用事件为主线,有点“到喉唔到肺”的感觉。没错,《十年》在整个铺排上,真的是近年香港电影少有,更是首部获奖的独立电影,对整个电影发展必定有一个鼓舞作用。《十年》获奖,很难获得广泛的认同,但至少他们够胆尝试,亦令其他有心的电影人愿意投身这类的制作。
由隐喻变明目张胆 时代逼出来的政治电影
制作这些电影可怜的地方,就是现时的大电影制作公司,并不愿意投资这些电影,明知很大机会赚钱和获取名声也不会投资。原因为何,大家心里有数。《十年》的制作费只有数十万元,但录得600万的票房,实为“刀仔锯大树”的典范。当然票房相比其他商业电影是小巫见大巫,但在独立电影成绩已经是非常出色。《十年》为香港电影带来的突破,应该会永载史册。
近年的香港影视作品开始由一种隐喻,变得更为鲜明、清楚。过往的《大时代》、《天与地》为政治隐喻电视剧的表表者,近年《选战》、《十年》,以至《选老顶》(《选老坐》)都开始将政治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时代之中,隐喻、打擦边球可能已经随时招至封杀之祸,倒不如放胆地把政治信息和不满完完全全表达出来,《十年》实属这种处处挤压的年代的一个代表作。
在我角度而言,我这年最喜欢的电影固然是《踏血寻梅》,但《十年》获奖也绝对有其时代意义。对上一次这么大的争议,应该就是《千言万语》获最佳电影的那届,也有相当的时代意义(记录了1970-80年代的基层运动)。然而,如果要这类作品在往后有所进步,就更应该勇于批评当中的问题。锦上添花的已经大有人在,此刻更需要的就是健康、放尽的批评。代表香港政治情况的电影,绝对不应只有《十年》,香港是值得拥有更多《十年》这类作品,还是比《十年》更优秀的作品。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