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96%记者中催泪烟呈症状 有市民两周后疑患化学肺炎

撰文: 张美华
出版:更新: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争议仍未平息,警方与市民屡发冲突,警方多次以催泪弹、橡胶子弹等武器驱散人群,至今已施放逾1820枚催泪弹。有团体今日(9日)发布研究,发现96.2%的前线记者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久咳,咳血等;亦有市民个案在612中催泪气体后,持续出现咳嗽、呕吐等症状,其后确诊肺炎。
团体亦指出,于7月28日现场记者有关后遗症状的相对风险,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团体呼吁警方须贯彻“最低武力”原则,停止过度滥用化学武器,或使用已过安全使用期限之化学武器。

警方近月多次发放催泪气体。(资料图片 / 方家远摄)

杏林觉醒、香港人权监察,以及民权观察联同医生邝葆贤及3名港大医科生,于8月2日至4日,于网上以回顾式资料收集逾170名前线记者于过去两个月,警方曾大规模使用催泪弹驱散人群的示威中,接触催泪气体后的症状作统计,以检视催泪弹对市民现场人士健康之影响,及出现后遗症状的趋势。

研究团队记录研究对象,在各个现场使用的保护装备,身处前线记者的出勤数据及其后遗症状。邝葆贤强调,在保障研究对象的身分为前提下,团队暂只收集由记者提供的数据。

研究显示,96.2%记者中催泪气体现呼吸系统症状。(张美华摄)

皮肤后遗症状趋严重

初步研究显示,在7月28日上环清场行动过后,大部分前线记者在离开现场后均出现后遗症,其中96.2%的前线记者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久咳,咳血等;72.6%有皮肤症状,如出疹,发红,痕痒等;53.8%有眼睛症状,如持续流眼水,眼睛肿痛等;而40.6%有肠道症状,如肚泻,肚痛,呕吐等。

研究又发现,于7月28日接触催泪气体后出现后遗症状的前线记者人数及其症状数量,明显比6月12日在金钟清场后为高,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邝葆贤举例,于7月28日,现场记者有肠道后遗症状的相对风险,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另外,前线记者的皮肤后遗症状亦愈趋严重,包括由以往行动过后的短暂灼烧感,进展至出现二度烧伤等状况。

市民612被困中信外 两周后现化学肺炎症状

黄卓鹏表示,在6月12日金钟警民冲突中,有市民被困于中信大厦门外,短时间内吸入至少4枚催泪弹及相关化学气体。黄卓鹏引述该男市民指,他在6月22日左右,开始出现持续咳嗽、痰多、气喘、发烧,甚至在病发后连续两周,出现隔日呕吐等症状。

黄卓鹏指该市民在各种症状持续大约10日后,在求诊中医无效后,再向私家西医求诊,临床被诊断为肺炎,X光亦显示有支气管炎。至8月初再覆诊,医生为他开服抗生素等药物,经一星期服药后,症状始减退。

邝葆贤指,据该男市民的肺部X光,初步判断与一般受细菌感染的肺炎有别,不能排除是化学肺炎。她续指,化学肺炎与一般受细菌感染的肺炎治疗方法并不相同,后者多数开服抗生素等,惟化学肺炎则需按情况,再决定治疗方案,严重或需开服类固醇等药物。

邝葆贤表示于7月28日,现场记者有肠道后遗症状的相对风险比6月12日高出近1.6倍。(张美华摄)

研究团队称,警方自2014年起多番淡化催泪气体的生理影响,称其“只会造成短暂刺激反应”及“非致命”,不过有系统性文献回顾清楚指出催泪气体会对人体造成“长远及潜在致命影响”,后果不容轻视。

团队呼香港警方必须贯彻“最低武力”原则,停止过度滥用化学武器,或使用已过安全使用期限之化学武器,危害香港人健康以至性命安全,同时促请警方必须全面坦诚交代于每场示威中所使用化学武器的准确数量,类型,以及衡量何时施放化学武器之原则。

港大医科生黄卓鹏(左二)指,有市民在612中催泪气体后,持续出现咳嗽、呕吐等症状,其后确诊肺炎。(张美华摄)

港大医科生黄卓鹏亦建议市民,若不慎接触化学气体,可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如用清水嫩底洗净与气体接触到的身体部位,并尽快脱掉沾有化学气体的衣服,以避免残留粉末刺激皮肤。

另外,在替换衣物后可把受污染的衣服放在密封胶袋内,并要与其他衣物分开清洗。若出现严重气道症状如哮喘发作,应即时到急症室求医。而病征持续超过数小时的患者亦应考虑寻求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