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婆婆“占领”港铁大堂打牙骹 港铁:为安全劝喻离开
当商场都缺乏座位、公园日晒雨淋,冷气长开的地铁站除了通勤外,可不可以成为优质公共空间?市区地铁站长期水泄不通,但在空间较充裕的朗屏、元朗及奥运站,大堂的矮窗台成为街坊避暑的聚脚地:市民在此歇脚、有公公婆婆每天来聊天阅报、有中年大叔每天在窗前呆看地盘、有小朋友将低窗台当作桌子玩玩具。
但港铁职员久不久便会来驱赶市民。街坊反问:有哪条法例不准人在这里坐?
元朗站:公公婆婆聚脚地 一款窗台百样风景
记者在平日下午三时许到达元朗站,西铁乘客明显较疏落。元朗站及朗屏站均有数十名市民在矮窗台休息。住在附近围村的几位婆婆说,来大堂坐已成为生活习惯:“我们有空便会过来,这里有冷气,又干净;而公园下午都好‘晒’。”如此,元朗站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坐在窗台,有时还会“满座”。不过,窗台设计较矮,坐得久或会“脚痺”;加上窗台非正式座位,硬直平板“坐一两个小时会觉屁股痛”,于是有婆婆带来私家坐垫,自行改善这“公共空间”。
男人的浪漫:大堂窗前讲“地盘经”
另一边厢,朗屏站大堂一隅,有十数个中年大叔及长者坐在窗台,或站在落地玻璃前单手倚着玻璃。他们都在全神贯注的望向窗外。乍看之下,以为有什么意外发生,但原来窗外只是一片工程地,一些大型机器正在挖泥。这样看似平常、甚至沉闷的画面,却吸引大量男士伫足停留,部分路过市民亦加入围观。70余岁的张先生说,看地盘工程颇有趣味,已在这里看了一年多。他以前也做地盘,不过负责铺磁砖:“以前挖泥的工作全靠人手做,现在有大机器能做。”他家就住在西铁站附近,一星期有数天也会来窗前看工程,有时还能认识新朋友,一同讨论。
问85岁的张伯工程有什么好看,他笑笑回应:“见识一下。”他退休前从事饮食业,不知道工程怎样做,在这里时常听到街坊谈论、解释工程程序,目前在做什么步骤,煞是有趣。现在他也能大讲“地盘经”:“先要挖走地下的泥,因为它们没用。挖走了便铺石屎。这款打桩机没以前的嘈,以前的会吵得心烦,附近都住不了人,现在不会了。”张伯说,坐在家里看电视发呆很闷,倒不如出来走走,和街坊“打牙骹”。
移英伯伯屡被赶 港铁称为安全 市民议员望通融
窗台有标志示“请勿坐在此处”,港铁职员偶尔会请市民离开窗台。今年85岁,已在英国生活多年的黄伯曾与职员理论:“这条是什么Law?不允许人坐在地铁站?职员回答,不准就是不准。”他批评:“英国规定,车站、机场廿四小时开放予人坐!且英国每个车站都有座位,跟香港完全不同!”
元朗南屏区区议员黄伟贤指,朗屏站附近的社区会堂只有十个座位左右,长期坐满,而避暑中心又只在夜间开放。长者为节省电费不欲在家开冷气风扇,便落街“抖凉”。近年来室外天气酷热,他希望港铁能多通融:“我们不愿看到老人家在家中焗死”。亦有市民希望大堂能加设座椅,冷气便不会浪费,说:“港铁每年赚咁多钱, 都唔整啲櫈畀人坐……咁大地方, 一张櫈都冇,叫人坐边啊? ”
不过,港铁回应指,月台内已有座椅,如市民于闸外不适,职员可安排入月台坐下;而为确保安全及通道畅顺,落地玻璃前的窗台不准坐下。发言人续指,职员亦会定时巡视,如遇到有关情况,会劝喻市民离开,大部分市民亦会合作。
通勤以外,社区营造的可能
车站是否限于通勤用途呢?为推动公共空间及地方营造的非牟利国际组织Project for Public Space曾指出,车站也可以是社区交流的地方,亦可以具备多种用途,例如马德里最大车站Atocha同时是巨型的室内动植物花园,公众可在座椅上休息,享受这鸟语花香的公共空间。
关注城市规划的“创建香港”举办了“边度无凳坐”(Missing Seats)活动,征集各区有社会需求但并无休憩设施的地方。召集人司马文认为,车站人流旺盛,香港的地铁站有潜力成为社区的中心,像外国有聚人作用的广场一样(piazza):“这样的公共空间鼓励incidental conversation(偶然的谈话),让陌生人碰面和认识。人类是群居动物,喜欢坐在有人气的地方。”既然公众已习惯坐在窗台,他希望港铁在不阻通道的情况下,研究优化窗台的可能性,成为营造社区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