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春.山系婆婆2】行山友感动 加入搭棚聚脚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一个社区的设施,可以一个人建,一个社区的形成,却不能只靠一个人。
“我好羡慕建筑工人!他们建造的楼宇很伟大,很想自己也做点出来。”
这个大概是友珍人生第二个的梦,由山友为她实现。
山上设施的材料,都是弃置路边的建筑材料,友珍觉得浪费,其他山友知道她的心意,见到弃置的水泥都主动告诉她,甚至跟她一起搬泥上山。“这个来帮一下,那个来帮一下,李生彭生都出力甚多。方生、包生与黄生,很多本身都不认识,但见到(搬泥)又过来帮我。”
山友除了替她出力,也出主意,她不懂建筑学,从事建筑和装修的山友都是她的师傅。名师出高徒,友珍慢慢握掌基本的建筑理念。例如她设计的椅子各适其适,有长条形﹑L形﹑圆形﹑半月形﹑葫芦形。她又为每块石璧都预留了一条凹下去的小道,疏导雨水、防止水土流失之余,也能储起雨水用来灌溉。眼前这个婆婆脑袋里究竟装著多少主意呢?
这些年来,常有路过的行山客受她打动。“曾经有一位先生,是退休公务员来的,他上到来看到我的作品,觉得很感动。不久之后,那位先生的表弟专程从屯门探望我。许多年后,有人在山上徘徊,我认出他来了。”
艺术与公益事业随时毁于一旦
现在,“工程”已完成,友珍上到山,就扫扫地,浇浇水,坐在她自己建的石椅上喝茶,吃她带上来的水果及小食。一次记者上山,远处听见巨大敲凿声,走近看见友珍提著刀和锯,正修补花园的篱笆。友珍要求高,她建的石椅别人说太矮,她狠心拆过再造,但拆的原则是,为了建更好的。有时这个原则会无故被破坏,她曾建了一张长石椅,几年后被政府拆掉,“无可奈何,政府说那是他们的地方,其实他们也没有用。”
人类应该藏著个遇强愈强的因子,随年纪增长而逐渐顽固。政府来拆,友珍却愈建愈多。“那是我的兴趣,我觉得是艺术,又不害人,我建出来,大家都可以用,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