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房屋】学者倡废校建屋 提供廉价新选择

撰文: 吴世宁
出版:更新:
可想像到若废校变成临时屋邨,会是一片怎样的风景吗? (区华欣插图)

公屋轮候太久,私楼又供不起,不少香港人只好继续屈居㓥房,发著上车梦。然而,除了等公屋或买私楼,在香港居住,可有第三条路吗?本土研究社的陈剑青提议,政府应从超过2,100公顷闲置的住宅用地及约2,000公顷的短租土地中,释放部分予社会房企经营,兴建临时房屋或社会房屋;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姚松炎亦建议利用空置校舍,兴建容易拆卸的组装屋。此举不但可增加房屋供应、提供廉价的居住选择,亦可革新房屋政策的老旧思维,把对社区生活的考虑加入其中。

香港有不少闲置土地,图为马湾废弃建筑。

陈剑青:释放囤积土地  由民间供应房屋 

“政府经常称希望尽快加强土地供应,但要‘造地’,往往得花上十几年,要填海、咨询、规划等等,遥远得就像求签问卦!”
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

陈认为,现土地都由政府全权操控,每年只有少量土地被卖及用作兴建公屋。政府应探索更多供应渠道,如放手由民间非牟利机构建造及供应临时房屋及社会房屋,纾缓目前水深火热的居住困境。社会房企在外国屡见不鲜,比如说,德国就有二千多间房屋合作社,当地政府亦会主动跟他们合作解决房屋问题。不过,陈剑青认为难处之一是香港难以有非牟利机构具如此雄厚的财力;其二,相信香港政府亦不愿轻易放弃高地价政策,若增加大量房屋供应,便影响政府卖地收入:“政府需要高价卖地,透过税收收入来维持庞大的基建开支。”

在所谓“地少人多”的香港,原来有大量的空置住宅土地和短租土地。前者的一直闲置,而后者则被批出作临时用途如贮物、货柜场、停车场等等。

“政府称这些闲置土地好多是‘饼碎’地,又三尖八角,不懂如何使用。政府宁愿把土地租作停车场,也不愿意用作房屋供应。何不先以优惠性质把土地批给民营机构兴建临时房屋或廉价的社会房屋,舒缓香港的房屋问题?”
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

姚松炎:活化废校 建组装屋解㓥房户需要  

 

别以为社会房屋必定丑陋和局促,英国、荷兰的货柜屋邨便以其美观又时尚的设计所见称。姚松炎最近跟中大博群计划学生一起研究组装屋的可行性,建议利用空置校舍,建立“屋中屋”,提供中转及过渡房屋予㓥房户。

废校活化,其实已不是新鲜话题。香港现今有234间丢空校舍,地点遍布港九新界。有的如荃湾官立工业中学,被改成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荃湾评核中心;亦有如以绿色生活教育为办学宗旨的乡师自然学校、推广永续教育的生活书院,皆由空置校舍活化而成。再进一步想,空置校舍不可改作教育以外的用途?居住不可以吗?一间学校有24间班房,姚松炎预计每间班房可住上七人,一间学校就能住上接近二百个居民。他希望临时房屋能以㓥房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因他们无能力无能力跟业主讨价还价,是整个城市最受影响的一群。

 

“政府一直担心在闲置土地兴建房屋的成本庞大,到了一定年期后政府又要收回发展其他用途,浪费时间金钱。但我们这种组装屋成本低廉,而且安装、拆卸方便。加上在原有校舍结构内建屋,不用担心防晒、防水的问题,成本更低。”
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姚松炎
位于大埔推广永续教育的生活书院,本来亦是一间空置校舍。(生活书院图片)

新型房屋 新式社区生活?

 陈剑青指,政府的房屋政策只顾及硬件建设、从没顾及居民的社区生活。由NGO经营的社会房屋,可有改变?需从社区设计就开始考虑到人与社区的连结? 如荷兰的社会房屋,由居民一起开会,决定那位申请者可成为新住客。姚松炎也相信弃置校舍有潜质成为健康社区,一来是因为其设施众多、二来是由有理念的民间团体营运,可打破屋苑管理思维:“公屋的设施充足,但为甚么未能凝聚社区文化?因为管理公司怕事,不准小朋友踢球、踩单车,又把球场围起来。大家留在家中打机,放假就想离开屋邨。”姚松炎根据他以往的社区实验,认为若管理团体怀抱建立社区的理念,采用低度管理,人的交流自然会发生,社区才会有活力。归根究底,香港的房屋想像应不仅仅止于公营与私营之间,香港人应可更有尊严的选择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