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迹】尊重大自然 Outdoor教练:遵守行山七大礼仪
“不留痕迹”是一套参与户外活动应遵守的礼仪守则,提倡人类有责任把对自然环境的冲击降到最低。不少人都对这个概念耳有所闻,可是,山上依然有垃圾,树枝依然绑上颜色带,这源于不少人只把这套守则当成口讲理念,到底应如何身体力行?
梁伟伦(Whelan)是户外用品店的主理人,完成“不留痕迹”教练课程后,发现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一环,是当中对“宣传理念”的新看法。本身是野外锻练注册教练,他习惯对学生严厉教导,每当发现别人在大自然中的不当行为,每每感到气结。“以往,每次看见有人在郊野公园喂饲猴子,我都会上前理论,甚至直斥那是违法行为。”有时候,对方闻言即停止动作;当然亦不少人立刻发难,甚至粗言相待。
即使每次都上前阻挠,但一个人的影响力,又能阻止多少这些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现在,Whelan改为解释和劝告,他认为只有透过耳濡目染的传播,“不留痕迹”这个概念才能传播得最广最快。而为了达到共同爱护大自然的目的,他更希望纠正一些错误想法。这些错误想法源于对“常识”的偏差,他举出最普遍的例子。“以前人们在山上吃橙,会把橙皮直接丢进草丛间,认为会‘自然分解’。”可这种分解过程十分漫长,若每位行山者都“贡献”数片橙皮,一座山很快便被淹没。
“不留痕迹”港人要学
根据渔护署资料,每年进入香港郊野公园的人次高达1千多万。拥有37年行山经验的Whelan,忆述当年初次登上大枕盖,那次辛苦的经验,几乎令他从此失去行山的兴趣。“那时候还未有麦径(麦理浩径),交通亦不方便,每次行山都好大阵象,行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冷门的活动。”相反,现在交通完善,大部分郊游径都适合一家大小,行山已是十分简单轻松的活动,加上资讯发达,只要有所准备和计划,行山旅程亦颇安全。
说到准备和计划,他提到现在部分行山队的坏习惯。不少领队为了方便同行团友认路,都会在分岔路口撒下萤光粉,或在树上绑上颜色带。他们却没考虑到,萤光粉会直接破坏大自然,而颜色带这种不属于大自然的东西亦不应留在山上。“对于挂颜色带,他们总搬出安全考虑的理由,说是确保同行队友不会迷路。但事实上,每个人行山前都应有所准备,事先认清楚路线,各自做足资料搜集。”如何解决这问题?Whelan提出一个有效方法:让队尾的负责人收回彩带,不要遗留在山上。
行山礼仪 1:计划和准备
出发前仔细安排路线和装备,把同行队伍分拆成小队,愈小愈好。周详计划路程,避免消耗过多时间。不要在山上留下记号,例如萤光粉、颜色带、石堆、刻痕等。
Whelan经营户外用品专门店,自然累积不少户外活动的经验。游历超过80个国家,探索过无数独特的大自然风貌,他表示最享受走进尼泊尔的山,因为那儿的大自然融和了人的气息:无论是多漂亮如画的大自然景色,也只有融和人的原素,才凝聚到生活的纤细质感。
返回香港,他却表示自己通常避开热门的行山路线。他提醒,每次山上人潮一多,自然有人因为步伐较快而绕道越过前方。长期“自行开路”的结果,最后造成每条路径都发展出多条“小路”,对植披的破坏亦难以估计。
行山礼仪 2:走在既有的路径上
不要自行开辟路径,走在既有的路径、或者耐受性高的地上,例如岩石、干草、泥沙路面。
平日一星期至少上山一次,Whelan喜欢轻装上山,他带备的物品包括行山杖、能量啫喱、紧急食物、水、头灯、电筒、雨伞和手帕。当中未必所有物品都用得上,但一旦身边的人有需要,也能随时有所准备。至于食物,他笑言偶尔也会准备韩式寿司上山享受,运动后远眺著美景充饥,相比在餐厅中被服侍周到来得更有意思。
提到最普遍的破坏行为,他认为还是山上的垃圾问题。他坦言,山上根本不该放置垃圾桶。“把垃圾丢进山上的垃圾桶,其实跟直接丢在地上没有分别!因为山上的野生动物会翻垃圾,最后你丢弃的那个胶水樽,就会遗留在山野上。”
不少有行山经验的人都应该留意到,山路上不乏零食包装纸和丢弃纸巾。他相信,一些细小的垃圾只是一时疏忽所致,例如被风吹走,或者顾及当下脚步时失手丢下垃圾,可是这也反映大家不愿意为了环保多花心思去做预备工作。“如果事先用食物盒放好所有带上山的食物,再自备手帕,就可以避免遗下垃圾和纸巾,这视乎每个人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程度,以及愿意多花多少心思去保护大自然。”
行山礼仪 3: 小心处理垃圾
不应把垃圾丢进山上垃圾桶,自行带走所有垃圾,亦可多准备垃圾袋,路过看见有垃圾应捡起带走。自备食物盒,减少零食包装。带备手帕,减少在山上使用纸巾。
Whelan也会带学生探索大自然,当中最吸引他们的,必定是亲手触摸大自然的每种质感。大自然的一课,就是要学懂“尊重”。说来浅白得很,但如何实行出来?他教导学生,大自然生态环环相扣,即使小如一颗石头,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居住地。拍照和欣赏后,应放回原位,不要干扰大自然应有的规律。
行山礼仪 4: 不带走大自然的任何部分
石头、花草、昆虫等都占据大自然生态的一环,不破坏、不带走他们之余,亦不应放生本不属于该环境的动、植物,尽量不干扰大自然原有的状态。
行山礼仪5:避免营火影响大自然
火灾对森林的伤害非常严重,更危及居住在该森林的动物。山上救援工作困难,在性命攸关的前题下,每次救援都必定把植物和大自然的考虑放置最后,因此即使在指定营地生火,亦要时刻警觉注意安全。
谈到香港的山上文化,近年眼见不少“CY下台”刻在石块、指示路牌,甚至树上,Whelan叹息道,“这种宣泄手法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说到底都是源于一种自私的心态,对大自然不够尊重。”大家上山目的不一,可能是沉淀思绪,可能是欣赏大自然,但要表达政治立场,何不留待山下进行?
香港郊游径以石屎路铺设,行山活动老少皆宜,但变成热门活动的后果则是增加冲突机会。Whelan就亲身经验指出,近年行山者都没有低调的意识,不少晨运人士一边运动一边大叫;也有人喜欢一边播放著音乐一边行山。他认为,每个人都并非刻意而为,但若懂得顾及他人的行山体验,大家也自然更加享受每一个难得的大自然旅程。
近年,愈来愈多人享受行山,亦不少人感觉近年香港的郊外比以往更多破坏行为。诚然,麦理浩径也只有不足40年历史,无论山径还是行山者都尚算年轻,一些初阶者更加对于行山的认知粗浅,要进一步发展出专属于香港的“不留痕迹”礼仪,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实践。
行山礼仪6:尊重大自然
不要走近野生动物,也不要喂饲。喂食的后果可能影响牠们健康、干扰觅食行为,甚至因而削弱牠们对危险的警觉性。
行山礼仪7:顾及其他行山者
顾及其他行山者的体验,保持礼貌和自律,休息时让出主要路径。降低声浪,保留大自然原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