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小贩】从鱼蛋回到鱼蛋:政府是否继续逃避责任?

撰文: 梁志远
出版:更新:
如果政府仍是昧于形势,无视中港深层次的管治矛盾,有权用尽,逃避自己应付的责任。最终只会自绝于民众的和平诉求,面临下一波更大的抗争冲击。指斥追究个别“暴徒”的不法行径不会解决问题,反倒回避了问题的核心,亦即如何看待基层民众的生存空间,及如何改善小贩墟市政策。
梁志远
新春光顾熟食小贩是民间的约定节庆习俗(有称扫街权),与新年时候烧炮仗和放烟花的民间习俗一样。(陈焯𪸩摄)

猴年依始,大年初一晚的旺角街头便发生政府声称的大型暴力“骚乱”事件,有前线警员甚至被逼向天鸣鎗示警,令中外震惊。事件造成60多人被捕及120多人受伤,当中包括执勤的警员、采访的记者及冲突的示威者。镜头之下,警民双方都采取了罕有的肢体暴力,包括拳打脚踢和投掷砖块等,为六七暴动后首见。

事件发生后仅一天,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医生先强调政府欢迎地区团体提出墟市方案,后再辩称骚乱与驱赶小贩无关,因为当时并未有小贩被捕。而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更指骚乱与本土关怀无关,却忘记自己倡议的离地美食车建议,才是与本土文化远离。或者,就让我们暂且撇开本土勇武抗争及恶警暴力打压等争议,重新回顾过去一年小贩政策的发展,尤其与熟食小贩及市集墟市相关的部分,看清楚外媒称谓的“鱼蛋革命”中的“鱼蛋”吧。

“小贩管理建议”只闻楼梯响

回到2015年3月,由高永文医生领导的食物及卫生局,在立法会小贩政策小组委员会的研修后,发表了一份名为“小贩管理建议”的文件。当中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政府在70年代以来,首次提出:1)考虑重发大牌档牌照;2)研究重设熟食中心及;3)在地区人士的支持及民间团体的提案下,研究(熟食)发展墟市的可能。很可惜,有关的提案在发表将近一年仍束之高阁,只闻楼梯响,不见有人来。

去年食物及卫生局长高永文发表了“小贩管理建议”的文件,但在发表之后一年仍束之高阁,只闻楼梯响,不见有人来。(资料图片)

政出多门 关卡重重

事实上,不少民间团体已在公开场合提出不同的方案,指出现时墟市设立的过程被多项政策卡住,包括:

1)政出多门,欠缺中央负责部门的统筹;

2)所谓由下而上的提案,没有清晰的程序指引及地点物色,令人无所适从;

3)相关的食物制造牌照,贩商难以负担及获取,不论是泛指预制食物或露天熟食,形成难以逾越的禁区;

4)所谓的地区共识及支持同样所言不详,往往只反映各区议会或区议员的个人倾向,缺乏客观的参考数据及居民参与,及;

5)相关的提案并没有财务及政策上的支持,民间团体即使有心,但也无力承担所有的成本及活动安排。

最终,暂时只有“香港墟市节”及“撑基层墟市联盟”一众民间团体排除万难,共同或分别在粉岭、上水、深水埗、天水围、东涌、西区及湾仔等地,著力推动墟市发展。而当中又仅有深水埗可以在2015年8月,成功在区议会的支持下,试验了1个月4次的露天干货墟市。

在试办墟市期间,我们才确认不同部门各自开出的墟市营办条件,竟多达近20项。如果没有部门愿意负责中央统筹的话,单是营办条件申请便需时个多两个月。虽然大家在筹办过程中获得不少成功的经体,但同样面对不少困难,包括经费、营运牌照(尤其是现金交易)及场地借用等等。

疯狂打压新春小贩 与松绑政策背道而驰

更令人不解的是,自上年开始,食环署开始破坏新春期间约定俗成的容忍态度,全面取缔打击各区的熟食小贩。事实上,早在上年新春,政府已应区议员的投诉,全力取缔深水埗区的“桂林夜市”(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于新春期间在桂林街一带摆卖的无牌熟食小贩市集),引起公众哗然。

“管理员”(戴口罩者)架起重重铁马,阻止市民光顾良景商场外摆卖的熟食小贩。(黄炜尧摄)

发展至今年新春,更不断传来各区街头熟食小贩被连环驱赶的消息。在年三十当晚,先发生大专讲师以公民抗命声援小贩而被捕,与及屯门良景邨怀疑有黑社会驱赶小贩的不寻常事件。政府一方面表示欢迎各式墟市(包括熟食)的建议,另一方面却疯狂打压一众新春无牌熟食小贩,反映的只是官员的自相矛盾、口是心非。

如果食环署不是赶尽杀绝,旺角街头需要出现这种市民自发保护小贩的场面吗?高永文医生纵有松动政策的想法,但始终只是恪守一贯的政策,没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待高医生他日离官远去,更不会有任何有效的政策承诺。政府未来是否真的愿意拆墙松绑,鼓励各式墟市发展,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平民美食车象征本土化

平民美食车大汇演中展示的美食车,每架造价仅约数千元。(资料图片)

同一时间,由苏锦梁主理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也奉财爷之命,抄考外地经验,推出从外地移植的美食车计划。但是,由于刚公布的入场费高达60万港元,而售卖对象及地点只以游客为本,引起普遍的不满。港人欣赏的只是简单的平民美食车(亦即新春期间备受市民拥戴的流动熟食小贩木头车),而需要的只是一如台湾、南韩、日本、新加坡、泰国闻名吸引的露天熟食市场。

这种美食车的想像,必须是低门槛、取之本地基层及对社区友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就曾自资在2016年1月底,联同不同的民间团体及设计单位,举行平民美食车汇展,提出本地原来的熟食小贩(包括大小牌档)、外地流行的美食单车(多在节庆活动出现),甚至是崭新设计的小型面食车(台湾称为胖卡),都可以是另类的美食车选择。即使民间团体曾闭门向有关当局反映建议,最终都不为固执己见、奉命行事的官员所接纳。看来,政府仍不明白街头小食已是本土化的象征,而新春光顾熟食小贩就更是民间的约定节庆习俗(有称扫街权),与新年时候烧炮仗和放烟花的民间习俗一样。

打压小贩被当作另一波本土文化的消音

最后,反对食环署驱赶小贩的声援行动,其实亦早已在上年的旺角街头发生。分别只在于当时因为市民及本土派人数众多,警方及食环署见状而放弃驱赶行动,最终和平收场。但明显地,今年对峙的双方更有准备,反应更激烈,以至由驱赶/保卫小贩,发展到武力冲突。事实上,无牌熟食小贩在近年备受资本(如领展竟然涉嫌聘用黑帮“管理员”)与政府(强硬采取全面取缔的政策)的双重打压,这就更令人怀疑以至认定,打压小贩只会是另一波本土文化的消音。

物先腐,而后虫生。将骚乱视为个别人士或团体扰乱社会的行为,其实只是转移视线。没有人愿见人命损伤。但如果政府仍是昧于形势,无视中港深层次的管治矛盾,有权用尽,逃避自己应付的责任,最终只会自绝于民众的和平诉求,面临下一波更大的抗争冲击。指斥追究个别“暴徒”的不法行径不会解决问题,反倒回避了问题的核心,亦即如何看待基层民众的生存空间,及如何改善小贩墟市政策。

【编按: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专任导师。】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