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室】1927年日本爵士乐变天 大阪方丈出手重地东移

撰文: 游大东
出版:更新:

爵士乐文化素来与大都会共生,是在国际城市流通的文化语言,皆因有钱有文化的人,大多是爵士乐的爱好者,或多或少有研究,就算涵养不够的人,也可视之为包装自己的魔法,往脸上贴金,此现象从来不衰。20世纪初爵士乐随西方文化东渐,并于大正年间登陆日本,往后逐渐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融合,至今已百年。今时今日,若想花钱到日本听Live Jazz,首选东京。但回到1920年代,答案会变成大阪,那是日本爵士乐首个辉煌时代。
上回讲到,我在东京上野TSUTAYA BOOKS发现《东京Jazz地图》后,无意间栽进广阔无垠的日本爵士乐历史发展领域,网上东找西翻,发现那个年代的大阪又称“日本的芝加哥”,道顿堀更有“日本爵士乐麦加”称誉。其后,再读到2001年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作者为时任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E. Taylor Atkins,书中指出,爵士乐在日本先在关西兴旺,后来重心却迁移至东京,大阪从此沦为配角,历史的分水岭,就在1927年的圣诞节出现。
制图:马加乐;协力:何伟畧、张殷豪、何阿岚、秦韵琪
(去东京听爵士乐系列三之二)

爵士乐在日本先在关西兴旺,后来重心却迁移至东京,大阪从此沦为配角,历史的分水岭,就在1927年的圣诞节出现,这个角度,于香港的爵士乐迷而言颇为新鲜。图左为“日本Louis Armstrong”、著名小号手南里文雄。(制图:马加乐)

日本爵士乐发展近百年

一个时代那么阔,绝不易懂,阅读仅可掌握当中一鳞半爪而非全貌,因此历史才会有不同参考角度,不只说严肃的正史,理解看似轻巧其实复杂的爵士乐文化同样合适。

美国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家乡,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于美籍非洲裔穷苦阶层广为流传。20世纪初期,日本正值明治与大正两个时代交接,国民经过明治维新洗礼,对西方舶来文化持包容开放态度,爵士乐文化得以逐步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结合,落地生根。转眼间,日本爵士乐发展已近一个世纪,历史漫长而广阔,然而记载相关资料的非日语类著作相当少见。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简称《Blue Nippon》)算是其中一本。

作者E. Taylor Atkins(下称Atkins)现职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首席教授(Presidential Teaching Professor),专攻当代日本文化历史研究,当年他透过大量资料搜集,撰写《Blue Nippon》,向读者巨细无遗地还原日本爵士乐发展源流和历史面貌。如果说《东京Jazz地图》是入门天书,《Blue Nippon》就是深入了解日本爵士乐文化演变的钥匙。下文将会集中介绍第二章:“The Soundtrack of Modern Life: Modern Japan's Jazz Revolution”。【阅读室:爵士乐迷必读《东京Jazz地图》 瓹窿瓹罅寻Good Show】

(左至右)菊池滋弥、井田一郎与南里文雄,连同没有在图中出现的波多野福太郎,是日本爵士乐文化发展初期的核心人物。菊池滋弥出身名门,是众议院议员菊池武德的长子,并于庆应大学读书。大学时代,菊池滋弥与同为世家子弟的同学组成学生乐队,在东京著名歌舞厅“Florida”演出,由于社会地位高,成为传媒焦点。其实南里文雄于1932年曾获菊池邀请,加入菊池的乐队“Floria All Stars”,在“Florida”演出过一段时间。至于井田一郎,曾于1923年和1925年成立两支爵士乐队,至1929年退出表演界,专心致志在幕后发展,负责作曲和编曲。(制图:马加乐)

追本溯源,日本人素有“善于模仿的民族”这个别称,意思是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然而放诸音乐领域,直至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2年)之前,日本音乐仅与亚洲国家交流,彼时的“邦乐”(日本本土音乐)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别:国风歌舞(祭礼歌舞)、雅乐(从中国、朝鲜和东南亚诸国传来的各式宫廷音乐)、宗教歌曲(主要是佛教在日本传播而产生的)以及世俗音乐(各式民谣、净琉璃和平曲等)。

由井田一郎(左二)一手创立的爵士乐队“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于大正15年(1926年)拍摄的合照。(ozsons.com/EarlyTimeJazMenInJapan)
在2007年出版、斋藤美枝所著的《鹤见花月园秘话》一书中,刊登了“脚踏场”的照片。(图左:touyoko-ensen.com、图右:translate-zht.city.yokohama.lg.jp)

跳舞文化造就 大阪曾是日本的芝加哥

在花月园歌舞厅开业后的10年间,跳舞文化如雨后春笋,在日本愈见普及亲民。但要留意,这种由歌舞文化带动爵士乐兴起的社会现象,发展得最蓬勃的城市并非东京,而是大阪,当时此城又称“日本的芝加哥”,是全日本跳舞文化的中心地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网站资料更说,现时固力果先生当街跑步的大阪道顿崛,百年前曾是“日本爵士乐麦加”(Japanese Jazz Mecca)。换句话讲:那个年代,大阪才是日本爵士乐文化的起点。

早于17世纪江户时代开始,大阪市已是日本极重要的物流中心,称为“天下之台所”(台所解作厨房),那里的艺术文化氛围向来浓厚。江户时代前期的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一直以大阪作为创作和表现基地。再者,1923年9月发生关东大地震之后,大量人口西移,政府重新划分人口,大阪市的总人口曾一度超越东京,是为“大大阪时代”的开端 —— 工业与商业活动昌盛,消遣娱乐事业蓬勃,而那年头的爵士乐界重要人物,大多都出身于关西。

现时固力果先生当街跑步的大阪道顿崛,百年前曾是“日本爵士乐麦加”的所在地。(上图:oldphotosjapan.com;下图:网上图片)
菊池滋弥领军的“Florida All Stars”1933年在Florida歌舞厅演出时的情况,站在右三位置、吹小号的乐手正是南里文雄。(ozsons.com/EarlyTimeJazMenInJapan)
1920年代的日本,跳舞文化视为有伤风化之举,政府决心打压。1945年,位于东京银座的夜店Oasis刚刚开幕,驻守当地的美军,与其日裔的女伴在爵士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却不会招来奇怪的眼光。两个时代,仅仅相差20年。(网上图片)

跳舞风气“有伤风化” 大阪歌舞厅遭连根拔起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死讯传遍日本,好些网站仅简单概括对爵士乐在国内发展的影响:因天皇之死,大阪全部歌舞厅停业一年,意味政府直接将她从爵士乐文化中心地位拉下马。然而Atkins在《Blue Nippon》的详细描述,尝试填补这段时间的历史空白,明言日本政府方丈上身,刻意针对跳舞文化,结果为大阪的爵士乐文化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事缘大正天皇大丧期间,内务省要求所有公众场所,包括戏院、餐厅和歌舞厅停止所有新年庆祝活动,又不准播放音乐,为期6天。大阪的歌舞厅顺应官方要求,并于禁令结束后翌日立即重新营业,然而此举有剃官员眼眉之嫌,惹怒大阪政府,结果促成新一则法令颁布:所有客人到歌舞厅时要登记名字和住址、店内不准饮酒、“Taxi Dancers”只可以表演不可为客人伴舞,严禁歌舞厅范围外接待客人。

和洋之争的牺牲品 爵士乐手东京寻机会

新法令表面上针对爵士乐文化,其实政府是要狠狠打击日益兴盛的跳舞文化,毕竟那是1920年代,跳舞难免令异性有身体接触,看在官员和普罗百姓的眼里,是伤风败俗之事,打压绝不会引起反弹,歌舞厅生意大受打击,而爵士乐文化就成为新政策之下的“和洋之争”的牺牲品─ 政府后来发现新措施根本难以实行,于是“斩脚趾避沙虫”的,勒令全市的歌舞厅于1927年12月26日关门,包括两家主要歌舞厅Union和Paulista,前者惟有当天开始改做酒吧继续营业。

此处不留人,原本在大阪揾食的一众爵士乐手,包括井田一郎与他的乐队“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只好在1928年回到东京寻找机会,而往后的日子,大阪的爵士乐文化总算能抵过“黑暗岁月”重生,但已回不去贵为日本爵士乐重地的时代了。

经历1923年关东大地震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打击后,1930年代东京的发展逐步回复正常,以此同时,都内亦正式取代大阪,成为日本爵士乐发展重心,图为当时银座街道的繁华景象。(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