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表面是中菲之争 背后是中美角力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中美之争才是这次仲裁的重点。(资料图片)

南海仲裁案结果12日出炉,表面上是中菲两国之争,但背后却是中美两国博奕。美国要实现重返亚洲策略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而南海问题就成为其切入点。

南海仲裁为美国介入提供理由

南海仲裁案虽然由菲律宾提出,实际上却是透过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让美国以“捍卫国际法”为名,介入西太平洋事务。反映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仍保留一贯“门罗主义”的思维,将南海问题视作中国侵略,并认为自己有权对此干涉。

早在仲裁案结果出台前,中美两国已经分别在不同场合上“交锋”,争取国际道义支持。美方强调国际法和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希望各方遵守仲裁案的判决,暗指中方应该遵守仲裁结果,美国亦可借“大义名份”参与南海争议。中方官员和官媒则不断强调,南海仲裁案是菲律宾强加给中国的,中国从未同意。而仲裁庭对南海问题作仲裁,是自行扩权、越权审理,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以,中国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仲裁,并指结果是非法而无效的。

仲裁案合理性存疑 使问题更复杂

确实,按照国际惯例,国际仲裁必须在双方同意下才能提交。而另一方面,中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款赋予成员国的权利,选择不接受涉及海洋划界或领土争端的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在此背景下,菲律宾提出仲裁本身就不合情理,且仲裁庭确实没有管辖权,仲裁结果的合理性存疑。在中国不承认其结果,仲裁不合情理的情况下,问题只会变得更复杂,也无助解决争议。相信菲律宾也不会以为仲裁案结果对自已有利,就可以取得南海问题的主导权。其目的明显是为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提供理由。

由始至终,南海仲裁都只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一个手段,它无助于解决问题。实际上,要长远解决南海问题并不容易,领土主权争议从来不是能轻言解决的。但其中一个前提是美国必须在南海抛开“门罗主义”思维,认识到自己的介入反而使问题变得复杂。争议国则应该根据《南海共同行为准则宣言》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下,构建包括对话和谈判等双方都认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提出仲裁,使问题变得更复杂。